422美元/吨签订后,探底中国钾肥市场心理预期

作者:中国农资传媒 2023/4/12 8:57:02
印度以422美元/吨的到岸价与加钾、乌钾分别签订年度合同。反观中国钾肥大合同谈判,能否按照惯例以低于印度10美元/吨的价格签订引起关注。 市场声音反映预期 按照惯例,每年中国的钾肥大合同谈判以低于印度合同价10美元/吨的价格签订。尽管中国钾肥大合同能否按照“惯例”签订仍是未知数,但是,中国市场的声音已经反映出一致预期。 行业权威人士透露,客观地讲,印度迫于刚需压力签订

印度以422美元/吨的到岸价与加钾、乌钾分别签订年度合同。反观中国钾肥大合同谈判,能否按照惯例以低于印度10美元/吨的价格签订引起关注。 

市场声音反映预期 

按照惯例,每年中国的钾肥大合同谈判以低于印度合同价10美元/吨的价格签订。尽管中国钾肥大合同能否按照“惯例”签订仍是未知数,但是,中国市场的声音已经反映出一致预期。 

行业权威人士透露,客观地讲,印度迫于刚需压力签订大合同价格,只能说明仅仅是符合印度的预期,而对于我国市场来说:“这个价格和我们的预期还有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中国市场可以等。 

中国农资传媒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有市场人士支撑这种观点。“此次印度签约价格对于中国市场的参考意义不大。此次印度合同仅仅执行180天,显示印度对钾肥更为迫切的需求以及其市场波动的不确定。”他认为,与印度不同,目前我国氮磷钾市场均处下行趋势,对于市场的迫切程度显然不及印度市场。甚至有市场人士反映:“印度大合同对国内没什么影响,因为印度大合同执行到9月末,而中国从现在到9月末根本不缺钾肥。” 

一位大型企业钾肥采购负责人也表示,印度大合同仅仅起到“限高”作用。目前国内钾肥价格市场跌势,一些大型复合肥生产企业代表同样也表示:“更期望钾肥降到一个合理、稳定的价格。” 

可以说,这次印度422美元/吨的到岸价并没有引起中国市场强烈反响,折射出中国与印度市场心理预期与现实的差异。 

多元支撑市场“等待” 

如果说中国市场声音仅仅反映个体,那么从供给端来看,更能阐释中国自身现状。从全球供应端来看,钾肥整体仍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同时,中国市场尚有供应稳定、库存支撑和渠道保障。 

在资源多元支撑背景下,“中国可以等”是因为中国市场有充裕的资源供应。细数中国市场的资源“家底”,除了国产钾肥“压舱石”,境外资源正在释放保供“能量”。来自渠道的力量以及精准调配资源让钾肥市场逐步实现了稳定预期。 

2022年国内钾肥自给率达到55.2%,总产量同比增长11.24%,氯化钾进口量增长5%,老挝氯化钾实现反哺国内市场60.7万吨,同比增加45.7%,成为中国钾肥保供稳价的新生力量。 

同时,钾肥保供稳价企业更是不遗余力。作为国家农资保供稳价的重要抓手,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化肥储备量位列全国首位,利用进口、国产、境外投资三条渠道,承担各类化肥储备任务达300万吨。中化化肥有限公司通过加大货源、提升效率、深化终端等措施精准足量做好储备工作。同时,在产品创新和利用率提高上,也很好地支撑了钾肥的稳价保供。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3月亚钾国际与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辉隆农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农业⽣产资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云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签署《钾肥供销合作框架协议》,将在2024年6月30日前向四家合作方销售钾肥合计不超过93万吨。 

在国内产量不断提升、境外资源逐步释放的基础上,可以预见,中国钾肥市场的可调控性正在逐年增强。

由“限高”到“缓跌” 

中国农资传媒记者分析认为,此次价格折射后市或由限高到“缓跌”。 

3月下旬,边贸价格走势也已脱离高位运行“轨道”。业内人士表示:“印度大合同出台后,东北钾肥市场不再砸价,现在价格已经能挺住,这对东北市场而言是一个利好。”也就是说,印度大合同出台后,为市场提供了一个参考标杆,对东北地区市场价格反而起到一定止跌作用! 

此外,国内春耕市场已经基本结束,供应充足、需求乏力,或导致供过于求给市场带来的一波下跌行情。再看钾肥下游市场,当前复合肥装置开工率持续走低,对一直下跌的原料呈现库存收紧的态势。且当前我国正处于钾肥需求淡季,接下来的夏季用肥以高氮肥为主,钾肥需求相对较少。特别是未来如果钾肥在高位运行,价格将不利于国内下游市场消费的推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