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花生大会||王传堂:如何科学选择适宜花生品种
中国绿色食品协会花生专业委员会、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省花生育种重点实验室王传堂
花生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品种选择直接影响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王传堂研究员系统提出了“五看”选种法,为花生种植者提供了科学决策框架。
一看市场适销性
市场导向是品种选择的首要原则。种植者需首先考虑当地收购渠道情况——是否有稳定收购商?能否直接对接加工企业?不同市场对花生的品质要求差异显著:出口企业青睐高油酸花生(油酸含量≥75%),且对黄曲霉毒素、塑化剂、农残、重金属等指标要求严格;食品加工企业则更关注蛋白质含量和特定加工特性。值得注意的是,东北花生因气候干燥,黄曲霉毒素风险较低,而黄淮流域花生需要严格筛选。
价格梯度呈现明显规律:出口企业>内贸企业,食品企业>榨油企业,优质花生>普通花生。以榨油企业为例,花生含油率每升高1个百分点,收购价可提高80-100元/吨。因此,种植者应根据目标市场选择对应品种,如高油酸品种用于出口,高蛋白品种用于花生酱加工。
二看生态适应性
气候条件是影响花生生长的关键因素。花生生长发育需要≥12℃活动积温3400℃以上(珍珠豆型品种可降至3200℃),日照1200小时以上,降水量600毫米左右。我国主要花生产区生态特点各异:黄河流域需耐旱、抗叶斑病品种;长江流域需早熟、耐瘠薄品种;东南沿海需抗锈病、耐湿涝品种。
土壤特性同样不可忽视:病区选择抗病品种(如抗青枯病、线虫病);盐碱地选择耐盐碱品种;酸性土壤选择抗空秕品种。引种时需特别注意,普通型大花生适应范围较窄,而珍珠豆型品种适应性较广。由北向南引种易出现徒长、感病问题,尤其是长粒型大花生南引需警惕空壳风险。
三看产量品质潜力
产量与品质受品种、环境、技术三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种植者需警惕夸大宣传,应参考官方区域试验数据。目前我国已培育出一系列高产优质品种,如高油酸花育9631(油酸含量81.4%)、高蛋白花育6104(蛋白质28.8%)等。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可能差异显著,这与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密切相关。
加工专用性日益受到重视。不同加工用途对花生有特定要求:油炸花生需特定粒型(如28/30、30/34规格);花生酱原料要求脂肪含量40%以上;烤花生追求特定风味特征。地方特色品种如山东传统出口大花生、龙岩咸酥花生、新昌小京生等,因其独特品质在特定加工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
四看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直接影响出苗率和田间整齐度。关键指标包括纯度、发芽势(≥80%)、发芽率(≥95%)等。研究表明,种子质量受产地影响显著——青岛产花生种子在北方区和东北区表现最佳,其发芽势、发芽率等指标明显优于其他地区。这提示种植者应从高质量种子产地引种,并优先选择正规育种单位提供的种子。
种子处理技术也不容忽视。单粒播种技术要求更高标准的种子质量,而传统直播方式对种子要求相对较低。种植者应根据自身播种方式,选择对应质量等级的种子,必要时进行播前处理(如药剂拌种)。
五看机械化适配性
机械化生产对品种有特殊要求。适合机械化的品种应具备:果柄强度高(抗落果)、果壳易脱除、种子抗破损等特点。随着规模化种植发展,机械化适配性将成为品种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目前我国已培育出多个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如株型紧凑的花育23号、抗倒伏的粤油271等。
育种技术新进展
分子育种技术正推动花生品种改良。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开发的"原位胚拯救"技术,成功实现了栽培种与野生种的杂交,创制出油酸含量80%以上的新材料。近红外技术可快速测定脂肪、蛋白质等品质指标,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此外,航天诱变等新技术也培育出了航花2号等优良品种。
抗病育种取得显著进展。通过对全国15个省份果腐病病样的分析,明确了镰刀菌(78%)和群结腐霉菌(13%)为主要病原,并据此培育出系列抗病品种。抗青枯病、抗叶斑病等特性已成为新品种的重要选育目标。
科学选择花生品种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生态、产量、种子质量和机械化五大因素。随着高油酸、高蛋白、抗病等专项品种的培育成功,我国花生产业正朝着专用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建议种植者密切关注育种新动态,与当地农技部门保持沟通,选择最适合自身条件的品种,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未来,随着分子育种等新技术的应用,更多突破性品种将不断涌现,为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