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粮食种植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具体风险特征及对应管控要点有哪些?

作者:庄稼补习班 内容团队 2025/9/15 9:26:11
粮食种植作为食品安全的源头环节,其风险直接决定下游全链条安全水平。结合最新研究与监管数据,当前我国粮食种植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可归纳为五大类,具体风险特征及对应管控要点如下:一、化学性污染:传统风险与新型隐患交织化学性污染是种植环节最突出的风险类型,涵盖农药残留、重金属累积及新型药物残留,需针对性施策。1. 农药残留超标现状:部分产区为追求高产,仍存在 “超剂量、超次数、超范围” 使用农药现象,毒死

图片


粮食种植作为食品安全的源头环节,其风险直接决定下游全链条安全水平。结合最新研究与监管数据,当前我国粮食种植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可归纳为五大类,具体风险特征及对应管控要点如下:


一、化学性污染:传统风险与新型隐患交织


化学性污染是种植环节最突出的风险类型,涵盖农药残留、重金属累积及新型药物残留,需针对性施策。


图片

1. 农药残留超标

图片

现状:部分产区为追求高产,仍存在 “超剂量、超次数、超范围” 使用农药现象,毒死蜱、克百威等禁限用农药在个别地区粮食样本中检出。


风险危害:急性中毒案例较少,但长期低剂量摄入可能引发内分泌干扰、神经系统损伤,部分农药代谢物还存在潜在致癌风险。


核心管控措施:

严格执行《农药管理条例》及 GB 2763 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严禁销售使用高毒、剧毒农药;

推广统防统治、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减少农药用量并提升施药均匀度;

建立粮食上市前 “安全间隔期” 巡查制度,未达间隔期的粮食禁止采收。


图片

2. 重金属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累积

图片

污染来源:工矿企业 “三废” 排放、污水灌溉、大气沉降等,导致耕地中镉(Cd)、铅(Pb)、砷(As)、汞(Hg)等重金属超标。


风险危害:

镉(Cd)长期摄入可致肾损伤、骨软化症;

砷(As)与皮肤癌、肺癌等恶性肿瘤相关;

铅(Pb)对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影响显著,可能导致智力发育迟缓。


核心管控措施:

推进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专项项目:轻中度污染区推广石灰调节 pH 值、生物炭 / 硅钙肥原位钝化技术;重度污染区改种非食用作物(如能源作物)或实施退耕还林;

筛选并推广重金属低积累粮食品种,从品种层面降低污染风险。


图片

3. 再生水 / 再生肥药物残留

图片

新型隐患:使用城镇再生水灌溉、污泥堆肥施肥时,再生水中的全氟化合物(PFAS)、抗生素,以及污泥中的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等,可能在麦粒中富集。


风险危害:长期摄入可能导致人体肠道菌群耐药性增强,部分药物残留还存在内分泌干扰风险。


核心管控措施:

再生水灌溉须符合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21),额外增加药物与个人护理品(PPCPs)监测指标;

污泥堆肥需经检测,确保重金属、抗生素含量达标后才能施用,严禁未腐熟污泥直接还田。


二、生物性污染:

聚焦真菌毒素与病原微生物


生物性污染主要源于粮食储存环境及施肥灌溉环节,以真菌毒素超标和病原菌污染为核心。


图片

1. 真菌毒素污染

图片

现状:玉米、小麦、稻谷收获期若遇阴雨天气,水分含量过高且烘干不及时,易滋生黄曲霉菌、镰刀菌等,导致黄曲霉毒素 B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玉米赤霉烯酮(ZEN)超标,此类事件仍时有发生。


风险危害:

黄曲霉毒素 B1 为 Ⅰ 类人类致癌物,短期大量摄入可致急性肝坏死,长期低剂量摄入会引发慢性肝损伤及免疫抑制;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可刺激胃肠道,引发呕吐、腹泻,还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


核心管控措施:

推广 “适时晚收 + 机械收减损 + 及时烘干” 模式,确保粮食收储前水分含量≤14%;

仓储环节采用 “低温(<15℃)+ 低氧(≤5%)+ 防霉剂(双乙酸钠)” 组合方案,抑制真菌生长;

建立 “粮库入仓批批快检 + 风险分级出库” 制度,对高风险批次粮食重点检测。


图片

2. 病原菌与寄生虫污染

图片

污染来源:使用未充分腐熟的畜禽粪肥、受污染的灌溉水(如地表污水),可能引入沙门氏菌、大肠杆菌 O157:H7 等致病菌,以及蛔虫卵等寄生虫卵。


核心管控措施:

畜禽粪肥需经高温堆肥(≥55℃持续 5 天)或工厂化厌氧发酵处理,确保病原菌、寄生虫卵杀灭后再施用;

再生水或地表水灌溉前,需通过紫外消毒或臭氧消毒处理,并检测大肠杆菌等病原指示菌,达标后方可使用。


三、物理性杂质:

强化机械化环节过滤与仓储管理

物理性杂质主要源于收获及仓储过程,虽不直接产生毒性,但影响粮食品质与食用安全。


污染来源:

机械化收获时,田间石块、玻璃碎片、金属屑等易混入粮食;

仓储环节因防护不当,可能混入鼠虫排泄物、虫尸等。


核心管控措施:

收获机械加装永磁筒(吸附金属杂质)、风选筛(分离轻质杂质),减少田间杂质混入;

粮仓安装防虫线、防鼠板,定期开展清洁消杀;

推广 “四无粮仓”(无害虫、无霉变、无鼠雀、无事故)建设标准,提升仓储管理规范化水平。


四、转基因与种源污染:

严守品种纯度与认证边界

转基因与种源污染主要影响粮食出口贸易及有机认证,需通过隔离与追溯管控风险。


核心问题:转基因玉米、水稻的花粉漂移,导致周边非转基因(非 GM)品种混杂,影响粮食出口合规性(部分国家对转基因粮食有限制)及有机认证资质。


核心管控措施:

转基因粮食种植区与非转基因种植区之间,设置≥300 米隔离带,或通过错期播种避免花期重叠,减少花粉漂移;

种子生产环节实行 “批批 PCR 检测”,严格筛查外源基因,确保非转基因种子纯度;

建立粮食种源 “身份追溯码”,从种子到收获全程记录品种信息,便于溯源管理。


五、产地环境管理薄弱:

补齐散户监管与监测短板

产地环境管理是种植环节风险防控的基础,当前散户记录不完整、监测覆盖率低等问题仍较突出。


1. 共性短板

散户种植缺乏规范记录,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来源、用量难以追溯;

耕地土壤质量和灌溉水水质的年度监测覆盖率不足 30%,部分污染地块未能及时发现;

禁限用农药 “黑市” 交易仍存,电商平台销售的小众农药监管难度较大。


2. 针对性对策

全面推行 “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 制度,要求生产者自主检测或委托检测后,出具质量安全承诺合格证,无合格证的粮食不得进入流通环节;

建立 “田间档案 + 二维码追溯” 系统,实现农药购买、施用时间与剂量、采收时间等信息全程上链,消费者可扫码查询;

强化 “检打联动” 机制:农业综合执法队对高毒农药销售点、重金属超标风险区开展飞行抽检,发现超标地块即时封控,已收获粮食实行分仓储存,并定向用于燃料乙醇生产或深度加工(禁止直接食用)。


结论:坚持全链条治理,守好源头安全关

当前我国粮食种植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呈现 “新旧并存” 特征:传统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再生水药物残留、PFAS 污染、转基因混杂等新型挑战又接踵而至。


要守住 “从田间到舌尖” 的第一道关口,必须坚持 “源头替代 — 过程管控 — 末端监测” 的全链条治理思路:以绿色防控替代高毒农药,以耕地修复解决重金属污染,以及时烘干与低温仓储控制真菌毒素,以数字化追溯强化投入品管理。只有通过多环节协同、多主体参与,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种植环节风险,保障粮食安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