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农资店的“十种死法”
过去二十多年,农资店像路边的野草一样疯长,也像野草一样被一茬茬收割。2025年,行业进入“死亡高发期”,大量门店正在排队倒闭。
有人说是行情不好,有人怪市场太卷,但真正杀死一家农资店的,从来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带来的致命伤害。以下“十种死法”,每一种都在我们身边真实上演。
1. 被电商、大零售价格战打死
2020年起,农资电商一路狂飙,价格战一轮接一轮,把传统门店打得满地找牙。种植户逛实体店问技术、拍包装,转身就在电商平台下单。
2025 年,大零售商借着短视频、直播的东风,把价格战卷到乡镇门口:产品看得见、价格非常低、配送特别快。传统门店呢?既无供应链优势,又缺流量入口,只能眼睁睁看着种植户被他们吸走,直至失血而亡。
2. 被种植户欠款拖死
或许有人会认为,电商、大零售价格再便宜,碰到手头没钱的种植户也没办法,农资店有一个电商和大零售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赊销。赊销也被业内称之为“农资店最后的护城河”,但这个“护城河”在2025年粮价低迷的大环境下也成了笑话。
当种植户种地亏本时,赊出去的钱也就成了“长期无息贷款”。一旦种植大户破产或跑路,几十、上百万的货款瞬间就变成了坏账。城门失火,农资店只能跟着陪葬。
3. 被药害肥害赔死
做农资最怕什么?或许没有什么比出现药肥或肥害更让农资店担心的了。十几元的农药,一旦出现事故,赔偿动辄几万、几十万。正规厂家或许还能分担部分损失,遇到小厂或套证产品,全部责任只能由农资店自己扛。
2025年,仅广西南宁因药害关门的门店就超过10家,全国范围更是一片哀嚎。
4. 被同行窜货窜死
最让农资店郁闷的或许就是窜货行为了。
你花一年时间做示范、开观摩会、拍短视频,好不容易把新品做出热度,隔壁老王直接从网上低价窜货,一夜间砸烂价格体系。投诉到厂家,要么石沉大海,要么相互推诿。轻则前期的推广成本收不回,重则导致农资店元气大伤。
5. 被作物降价拖累死
近年来,大田作物不赚钱,经济作物也跳水。种植户一算账:多投多赔,少投少赔,干脆彻底躺平。于是他们买农资,只问价格不问效果,谁便宜就买谁的。这导致竞争激烈的经作区,门店销量直线下滑,不少农资店只好关门止损。
6. 被“忽悠团”气死
“忽悠团”是一个让农资店恨之入骨的“神奇组织”,他们“来无影、去无踪”,但好像又无处不在!每年到了种植户的用肥期,他们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了。
“忽悠团”卖的不是农资,是人性:对种植户嘘寒问暖套近乎、买肥料送电动车、承诺亩产翻番、免费送货上门……正规农资店根本拼不过他们的“剧本”和礼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种植户被忽悠走,还得替他们背黑锅。
7. 被供应商直供玩死
2025 年,厂家“去中间化”进入深水区:不仅小厂直接对接大户,就连跨国公司也开始绕开零售店直供种植户大户。昨天还在帮你做推广的品牌,今天就变成跟你抢客户的对手,很多门店对此只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吞”。
8. 被厂家业务员压死
行业缩量时期,厂家的任务却不减反增、年年加码。有些厂家业务员为了冲任务,联合经销商想方设法、拼了命地往农资店压货。这导致农资店的仓库越堆越高,手头的资金越压越少,一旦出现动销不畅,很多农资店就被库存活活拖垮。
9. 被执法大队罚死
2025 年,农资市场监管进入了“显微镜+无人机”时代:市里三天一抽检,县里天天巡查,村里还有“线人”举报。标签成分与登记不符、二维码扫不出、分装桶没有二次标签,甚至赠品没贴合格证——统统先封店、再取样、后立案。过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那些擦边操作,如今都成了“顶格处罚”的靶子。
更要命的是罚款额度跟着“农资安全”一起水涨船高:轻则三五万,重则货值十倍。有老板刚进了两吨冲施肥,还没卖完就被抽检出微量元素与登记不符,二十多万货款瞬间变成一张罚单。店一关,人还得去局里做笔录,朋友圈一传,老客户跑得比兔子还快。
10. 被职业碰瓷讹死
如果说“忽悠团”是明抢,那“职业碰瓷”就是暗箭。2025年,这一行已经职业化:有人专门买快过期的便宜药,有人负责把长势最差的田块拍成“绝收大片”,还有人对接“专业律师”和“网络水军”,一条龙服务。更绝的是,他们专挑赊销户下手:欠条还捏在你手里,他倒先告你卖假。
农资店一旦被职业碰瓷,轻则赔钱了事,重则关门消灾。
行情差、利润薄、监管严、套路深……2025年的农资店,每活一天都可谓是“劫后余生”。想活下去,唯有砍掉一切侥幸心理,把产品、技术、服务和现金流全都做到极致。否则,上面十种死法,总有一款适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