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农艺师一线实战洞见:市场哪有疲软?不过是认知错位的遮羞布!
当前供大于求,市场很卷,产品卖不动、利润保不住、转型转不了!
农产品价格低迷,种植不赚钱,致使用户消费降级,贵的不买,新品不买,决策拖沓。
厂、商、农都在疲于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
…… ……
这是今年大部分农资人对市场的认知。
偶遇某企业的高级农艺师,他告诉笔者,这些都是假象!
市场的真相不是疲软,而是认知错位!
下面,笔者就将该农艺师的观点一一呈现,看是否和您的观点一致——
信息传导不畅
信息传导不畅,种植户的需求和行动时间在改变,这些本应倒逼厂家变革的改变,却未有效传递。
农资的刚需仍在,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货就是卖不动?
大家有没有考虑一个问题——
会不会向上传导的信息和向下传导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呢?
种植户的需求在变化,行动时间也在变化。
以小麦种子为例,很多种植大户在小麦收割季节已经悄悄订购了小麦种子。
规模化种植者已经形成自己的采购决策——通过收割机传递口碑,进而选种。
(★种植大户疑似已经产生了新的采购链条:收割机手传递单产口碑—同行考察—即刻下单。)
市场刚需犹在,市场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彼长此消。
而按照传统节奏推广的企业,到了购销时节,一定是精准错过,并且还会疑惑:为什么今年销量缩减了,需求延后了吗?种植户都不着急的吗?
种植户的需求变了,种植户的行动时间变了。
行动时间并没有像大家猜测的那样,往后延迟,而是前置了。
按照正常的流程,消费端变了,厂商的营销模式进而是要发生变化的。
市场一向如此,通过消费端的需求进而倒逼厂家的改变。
但是,目前的情况是,这些真实的需求恰恰没有传递到厂家。
传统营销信息传导失效!导致上游厂家与下游种植户需求脱节!
虚假的内卷
真实需求与供给的错位、同质化竞争的恶性循环,导致虚假的内卷。
大多数企业了解一线的方式,就是依靠经销商。
但是,大多经销商不会去一线服务,经销商了解到的有时候也并非市场真实的需求,所以就造成了厂家对一线的误判。
种植户需求与行动时间已改变,但农资厂商仍沿用传统营销模式,导致供需错配!
包括秋季肥也一样,虽然表面上看,农户家里没有放置肥料和农药,但是他们已经购买过了。只不过现在价格跌宕的情况下,厂商没有办法给他们说价格而已。
这样的情况下,依然采用硬压货的营销模式,就不合适了。
他们已经买过了,你再压货肯定压不下去,对不对?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谁去铺货,去推广,去降价,是不是都没有用?!
大家围着这些已经购买过的客户去做同质化竞争,算什么?
把“价格战”当作“竞争手段”,将“大户拖延”理解为“消费降级”,用“勤奋”掩盖“战略懒惰”……
(★真实需求与供给的错位、同质化竞争的恶性循环,是不是虚假的内卷?)
还有,大家基本上都在维护存量客户,为什么不去思考下亩产提高用户的增产路径呢?
人人都说市场卷,其实是因为大家都在围绕存量做努力,仍然在原有的势力范围内开展工作。
为什么就没人能去真正问一问种植户?为什么不下地去看一看作物的需求?为什么不去围绕着提升亩产量去做工作呢?
今年农资市场的确疲软,但是,武断地说今年市场不好,市场太卷,都是因为没有看到增量市场!
增量不是让原有的客户买更多产品,而是让更多的客户买咱们的产品。
消费观念升级
“增产+抗风险”成为大户的核心诉求,单一低价策略失效。
农资企业必须深入一线。
因为,大家服务的用户/大户已经改变了。
原来村里哪块儿地草长得最高、产量最差,一般都是大户家的。
现在不是了,资本退潮之后,真正懂种植的职业农民开始主导市场。
这个群体的种植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了,他们懂种植,会种植,也懂产品,消费也更理性。
“增产+抗风险”成为大户的核心诉求,单一低价策略失效。
大户对农资投入品(种子、农药、化肥)更谨慎了,看似一亩地就多投入10—20元,实际上已经给他们带来了万元级的决策,所以,大户群体变得更理性了,他们更关注实际增产效果,而非营销话术。
所以,再给大户宣传也没用,他们不可能去贸然选用一个新企业、新产品。
规模化种植者更依赖同行口碑,而非厂商宣传。
(★这里出现一个情况,就是规模化种植的信任壁垒和消费观念的升级。不是不愿花钱,而是拒绝无效投入。)
还有,规模种植者,一般不会让好几拨人来服务,这样既不专业,也不容易划分责任。
原来的经销商是基本上都卖单一品类,或者肥料,或者农药,或者种子,田间出了问题,大家就互相甩锅——
肥料商:“种子有问题”
农药商:“应该是肥料烧苗”
种子商:“明显打药时机不对”
现在,很多大户宁可绕过原来服务他的那群经销商,去找更专业的服务商。
厂家近两年业务缩编比较厉害,很多业务员也顾不过来。
服务拉动不了即刻的销量,服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企业都信奉:与其服务,不如给经销商一个政策。
区域竞争激烈,厂家业务缩编,服务人员减少,进一步加剧渠道矛盾。
农资市场消费观的变化,将促使中国农资市场一次脱胎换骨的革新。
当下农资市场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产品与产品的较量,而是认知维度与服务体系的对决。
未来的农资市场,不再是“谁便宜谁赢”,而是“谁能让农户多赚钱谁胜出”!
那些还在抱怨市场疲软的同行,或许该先检查自己是否真的触摸到了真实的市场脉搏。
从“经销商导向”转向“用户导向”,打造出关键能力——真服务、真技术,才能拥有真信任!
哪个企业走在前面,哪个企业就能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