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资“大零售”的不同看法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张传伟 2025/7/28 10:05:33
近日,看到一些关于吹棒农资“大零售”的文章和视频,非常震惊和担心。我叫张传伟,因1986年在黄泛区农场六分场应用推广小麦“一喷三防”技术,被破格调入河南省农牧厅,参加工作42年来,一直从事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资料应用推广工作。出于对农业的热爱,很想呼吁一下:农业生产资料应回归到我1997年提出的“技术服务是农资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这一理念,建议支持鼓励开办农业社区的“植物医院”“庄稼医院”“农资服

近日,看到一些关于吹棒农资“大零售”的文章和视频,非常震惊和担心。

我叫张传伟,因1986年在黄泛区农场六分场应用推广小麦“一喷三防”技术,被破格调入河南省农牧厅,参加工作42年来,一直从事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资料应用推广工作。

出于对农业的热爱,很想呼吁一下:农业生产资料应回归到我1997年提出的“技术服务是农资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这一理念,建议支持鼓励开办农业社区的“植物医院”“庄稼医院”“农资服务中心”等基层服务实体店,而非“大零售”。

这只是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不能忽视农资的特性

未来农资仍然是服务而非经营,更不能走向“大零售”的路子,大零售是针对一般商品(比如超市的商品而言),而农业生产资料是特殊商品,需要试验、示范、才能引进,需要知道怎么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用等等。有许多问题需要专业人士解决。

因此,农资特殊性决定了农资必须走“医药小零售店”或者“大医院”的形式,而不是所谓的“大零售”,战略概念不能错,方式、方法、方向更不能错,否则,容易造成投机或者昙花一现,以至于弄坑农害农,影响粮食安全,阻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的生产实践中没有最好的种子,只有适宜的品种;没有最好的农药,只有防病治虫除草的产品。

我反对配方施肥30年了,在没有完全了解土壤中有多少个要素对产量和品质影响的前提下,根本不可能配方施肥,只有因地制宜,因农作物制宜,因病虫草害制宜,因家庭农场主制宜等,开方售药,才是健康栽培,确保优质高产高效。

农业生产资料是为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而产生的,而不是为了满足企业或者经销商零售的盈利需求而产生的。

就是农业而言,全世界没有一个村是相同的,更没有一块田是一样的,怎么会出现同样的“大零售”呢?


对农资行业本质的误读

农业生产资料产品的下移是大趋势,关闭技术门阀的棚架,疏通物流渠道,降低物流成本,减少基层库存压货,这是大趋势,但不能理解为“大零售”。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农业的大趋势不是减少投入而是逐渐增加投入,单位投入会越来越多,而不是减少,效率也会越来越高,只有鼓励发展完善三农服务体系,建立“植物医院”“庄稼医院”“农服中心”,网络体系,才能提高农资服务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

农业是国之根本,是人民的需求。农业,首先是政治,确保粮食安全,国家稳定,绝不允许也不可能被“纯商业”所左右。农业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最复杂的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我们目前还没有完全掌握农业的规律,42年来的农业实践经验表明,农业仍面临着有“七大特征、五大风险”的问题,影响着农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农资未来仍需以“技术服务”为主导

未来农业必定是涉农大学生的天下,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被验证,千万不能把农资服务引导为商业行为。2000年我在四川国光(国光股份)、辉丰农化、江苏克胜等70多家企业做了“技术营销是农资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的全员培训,核心理念是:销售额(盈利、防效) = 产品 + 技术 + 方法,“技术营销法则”如同“一喷三防”一样至今仍指导实践。

其实,农资生产企业只要生产解决生产问题的产品,进行示范推广、技术服务,实践证明就会盈利。农资不仅仅是商品,还是药、肥、种子、打药机械、无人机……都需要有资格证的人才能使用,请问怎么“大零售”?

健康农业需要技术支撑,农作物是生物,是生命,与人一样,生病一定要去医院,同样也不能把农资销售办成“大零售”大商店,基层需要“植物医院”或者叫“庄稼医院”。

农业不能再走弯路了!

我们的农业太碎片化了,农业需要系统的支持,需要政策支持,需要建立统防统治体系,需要企业参与。

只有引入“创意农业思维”,把经济、社会、科技、政治、法律,生产、生活、生态、生物、生命,农药、肥料、种子、天气、土壤、环境等要素都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提高农业的附加值,才能确保涉农企业及农资服务者盈利、粮食安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