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氟吡啶胺等413个小麦种子处理剂登记现状及重点产品开发
种子处理剂是指可用于种子表面处理的一类农药制剂,由一种或多种活性成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成膜剂、润湿剂、分散剂以及其他助剂组成,主要用于土(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防治,是种子处理技术的关键支撑载体之一。种子处理剂具有农药利用率高、操作简便省时、环境友好、持效期长等优势,已在多种农作物种子处理上广泛应用。小麦在我国南北各地广为栽培,年播种面积约2,360万hm2,产量约1.4亿t,是我国居民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主食,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受气候复杂多变和秸秆还田耕作模式持续推进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全蚀病等多种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黑胚病、黑穗病等种传病害及苗期蚜虫呈普遍发生态势,对我国小麦安全生产构成较大威胁。笔者统计了我国小麦种子处理剂登记情况,并提出几点登记建议,以期为保障我国小麦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01
我国小麦种子处理剂登记情况
1.1 现有小麦种子处理剂总体情况
据中国农药信息网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共有小麦用农药登记产品4,116个,其中可用于小麦种子处理的产品413个,占登记总数的10.03%。已登记的小麦种子处理剂产品中单制剂234个,占登记总数的56.66%,二元混配制剂88个,占登记总数的21.31%,三元混配制剂91个,占登记总数的22.03%。
从产品类型看,已登记小麦种子处理剂最多的是杀菌剂(含杀线虫剂)产品,共有184个产品登记,占登记总数的44.55%,排第2位的是杀虫/杀菌剂产品,有130个产品登记,占登记总数的31.48%,排第3位的是杀虫剂产品,有86个产品登记,占总数的20.82%,数量最少的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有13个产品登记,占总数的3.15%。
从产品毒性看,受登记政策影响,高毒农药已全面退出我国种子处理剂市场,现有的小麦种子处理剂产品以低毒产品为主,共有357个产品,占登记总数的86.44%,微毒产品有46个,占登记总数11.14%,中等毒产品有10个,占登记总数的2.42%。
从产品剂型看,已登记的小麦种子处理剂共涉及21个剂型(表1),其中悬浮种衣剂产品215个,占登记总数的52.06%,种子处理悬浮剂126个,占登记总数的30.51%,其他剂型产品72个,占登记总数的17.43%。需要关注的是,2018年5月1日实施的《农药剂型名称及代码》(GB/T 19378—2017),对部分种子处理剂型进行了调整,仅保留了种子处理干粉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液剂、种子处理乳剂和种子处理悬浮剂等5个剂型。
表1 小麦种子处理剂产品剂型
1.2 已登记杀菌用小麦种子处理剂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登记可用于小麦种子处理的杀菌剂共有184个产品(表2),其中单制剂有138个,二元混配制剂41个,三元混配制剂4个。已登记产品共涉及39个有效成分,其中登记频率最高的有效成分是苯醚甲环唑,共登记138次,其他高频登记有效成分依次为咯菌腈、戊唑醇、福美双、噻呋酰胺和多菌灵,登记频率依次为109次、64次、25次、15次和13次,主要防治对象为黑穗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和茎基腐病。
表2 用于小麦种子处理的杀菌剂登记情况
1.3 已登记杀虫用小麦种子处理剂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登记可用于小麦种子处理的杀虫剂共有86个产品(表3),其中单制剂有84个,二元混配制剂2个。已登记产品共涉及7个有效成分,其中登记频率最高的有效成分是吡虫啉,共登记42次,其次为噻虫嗪,登记频率为27次。主要防治对象为金针虫、蝼蛄、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和蚜虫(苗芽)。
表3 用于小麦种子处理的杀虫剂登记情况
1.4 已登记杀虫/杀菌用小麦种子处理剂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登记兼具杀虫和杀菌功能的小麦种子处理剂共有130个产品(表4),其中二元混配产品42个,三元混配产品88个,共涉及26个有效成分,其中登记频率较高的杀菌剂为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登记频率分别为81次和80次,登记频率较高的杀虫剂为噻虫嗪和吡虫啉,登记频率分别为75次和35次。上述产品可兼治黑穗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等多种土传病害和金针虫、蝼蛄、地老虎等地下害虫。
表4 用于小麦种子处理的杀虫/杀菌剂登记情况
1.5 已登记植物生长调节用小麦种子处理剂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仅有少量几个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登记用于小麦种子处理,其中以抗倒伏、提高产品、调节生长为主要作用的小麦种子处理单制剂产品有矮壮素、28-表高芸苔素内酯、S-诱抗素、二氢卟吩铁、硅丰环、几丁聚糖等11个产品;二元混配产品有吲哚·萘乙酸和28-表芸·烯效唑等2个产品(表5)。
表5 用于小麦种子处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登记情况
02
小麦种子处理剂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品同质化严重,可选性不高
据统计,用于小麦种子处理的杀菌剂产品中苯醚甲环唑单剂产品有50个、戊唑醇单剂产品45个、咯菌腈单剂产品16个;用于小麦种子处理的杀虫剂产品中吡虫啉单剂产品41个、噻虫嗪单剂产品26个;用于小麦种子处理的杀虫/杀菌剂产品中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混配产品48个、苯醚甲环唑·吡虫啉混配产品13个,以上产品数量占据登记总数的近2/3。同质产品的大量出现,一方面会导致施药者在选用农药产品时,选择性不高,长期使用相同产品,极易引发病虫害抗性迅速上升;另一方面农户在选购农药产品时只能通过价格进行区分,进而导致部分企业出现低价倾销、粗制滥造等乱象,不利于国内农药市场健康发展。
2.2 登记缺乏前瞻性,无药可用局面依然存在
目前已登记的小麦种子处理剂防治对象基本涵盖了传统的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但在面对新发病虫害时,无药可用局面依然存在,典型问题为小麦茎基腐病用药短缺。截至目前,已登记用于小麦茎基腐防治的药剂产品共有7个,其中种子处理剂产品5个,分别为13%苯甲醚·咯菌腈·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00 g/L三氟吡啶胺种子处理悬浮剂、33%咯菌腈·噻虫胺悬浮种衣剂、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个)。企业在产品登记时缺乏前瞻性,缺少开创性产品的登记,在面对新发、突发病虫害时,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动态、从容应对防病防虫问题。
2.3 产品类型相对单一,配方合理化程度不够
从产品类型方面看,已登记产品以化学农药为主,只有少量生物农药制剂,其中微生物农药主要包含地衣芽孢杆菌、木霉菌、荧光假单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生物化学农药主要包含二氢卟吩铁、28-表芸苔素内酯、S-诱抗素、几丁聚糖和吲哚乙酸;植物源农药仅有大黄甲醚素,产品类型相对单一,需进一步优化。从配方的筛选来看,部分产品的配方合理化程度不高,以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三元混配产品为例,该类产品共有48个产品,12个配方,2个剂型,部分配方间差别非常细微,从效果上看也差别不大;个别产品混配目的不明确,配方中的某一成分无防治靶标或增效不明显。
2.4 新品种增速不快,老旧产品缺少退出机制
从有效成分情况来看,现有产品中过专利保护期且适合种子处理的有效成分总体较少,主流产品仍以中低端和跟随国外过期产品为主,含新有效成分产品创制持续疲软。从产品结构看,单制剂产品依然占比较高,单制剂产品在使用中目的性较强,功能相对单一,防治范围有限,难以满足一次用药兼治多种病虫害的要求,无形之中也会增加农户的种植成本。从小麦种子处理剂发展过程来看,种子处理剂经历了粉剂、可湿性粉剂、乳油等常规剂型演化,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种子处理干粉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液剂、种子处理乳剂和种子处理悬浮剂等5个剂型,以往的剂型产品因缺少成膜剂、分散剂、警戒色等组分,在安全环保、防效和持效性上有所欠缺,已经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但部分常规剂型的产品仍充斥在市场上,缺少退出机制。
03
建议与展望
3.1 以需求为导向,功能多元化
从当前种植结构和种植方式来看,未来小麦种子处理剂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研发具有多种功能的复合种子处理剂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一方面是有效成分的多样化,即一次用药可以实现兼治多种病虫害;另一方面是抗逆功能的开发,即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能够提高小麦的抗逆性,促进植株健康生产,从而达到保苗、壮苗等多重功效;同时,缓释功能也是市场需求的重点,缓释功能将极大地延长作用周期,减少用药次数,节约宝贵的劳动力和机械设备。
3.2 合理使用已有产品,延长产品寿命
从现有市场看,常规产品在我国种子处理剂市场中仍然属于中坚力量,在新有效成分面世前,合理利用既有化合物仍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方面要进一步探索更加合理的产品配方、扩大防治谱,将产品的最大潜力激发出来,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合理轮换用药,避免长期、大量使用某一单品,从而实现减缓抗性发生,延长产品寿命。
3.3 布局前沿产品,推进产品迭代
随着高毒农药全面退市,小麦种衣剂市场也将面临巨大的洗牌,在合理利用既有常规有效成分的同时,也要注重一些新有效成分的合理开发,如丙硫菌唑、三氟吡啶胺、氟唑菌酰羟胺、氟唑菌苯胺等产品必将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值得众多种衣剂企业提前布局。同时,植物免疫诱抗剂和生物型种子处理剂的创制和研发也将加速,进而成为新的增长点。
原标题:我国小麦种子处理剂登记现状与问题分析
来源:《农药科学与管理》2025年第7期
作者:山东省农药检定所 牛建群 信洪波 杨素梅 张萍 王海燕 张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