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市企业十年经营数据看农药行业发展图景
2015至2025年,是中国农药行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十年。在农药减量控害、绿色发展等政策持续推进下,行业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上市农药企业近十年的经营业绩呈现出分化明显的局面。一方面,头部企业营业收入大幅增长,部分公司十年营收增幅达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另一方面,个别老牌企业经营每况愈下,收入大幅下滑甚至出现亏损。近五年中,这种分化趋势进一步加剧——谁在崛起?谁在掉队?本文梳理上市农药企业近五年、十年的经营数据变化,对行业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演化做浅析如下:
1. 十年经营数据纵览:
行业规模大幅增长,分化显著
过去十年间,上市农药公司的整体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根据我国主板主要上市农药企业的上半年经营数据可以发现,2025年上半年所有这类上市公司的营业总收入接近970亿元,较2015年同期的约300亿元增长了三倍以上。这表明整个农药行业在资本市场的版图扩张显著。然而,这种增长并非雨露均沾,不同企业间业绩分化严重:有的企业营收体量今非昔比,实现数倍乃至两位数倍数的增长;也有企业掉队严重,营收不增反降,甚至跌去大半。
营业收入排名前列上市农药企业与十年前对比
(上半年营收,单位:亿元)
从营收规模来看,行业头部公司的座次出现了重排。安道麦作为一家全球农化巨头(中国化工并购以色列马克西姆阿甘公司后,2017年通过沙隆达上市),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0.24亿元,而十年前同期为约12亿元,十年增长超过12倍之多,跃居行业榜首。相比之下,传统龙头红太阳2015年上半年营收有33.12亿元,但十年后的同期已降至14.60亿元,十年下滑约56%,排名滑落明显。此外,扬农化工、利尔化学、新安股份等老牌企业在十年间营收均实现了2-5倍不等的增长,稳居第一梯队;而另一端,辉丰股份由于环保违规导致业务停滞,2025年上半年营收1.57亿元,较2015年同期的15.33亿元下降明显,几乎退出主流阵营。
从资产和盈利情况看,行业龙头通过扩张并购和内生增长显著做大做强。不少企业的总资产在十年间扩大数倍规模,例如安道麦总资产由2015年中期的32亿元增至2025年同期的507亿元,增幅达到十多倍;润丰股份(2021年上市的新锐企业)在近五年内净资产增长了约1.7倍,反映其出海战略促进迅速增长的强劲能力。多数头部公司的净利润也保持了同步增长态势,如江山股份2025年上半年利润总额相比2015年增长了近19倍,体现出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然而,也有少数公司盈利恶化,如红太阳由盈转亏,辉丰股份、江苏蓝丰一度连续亏损。这种经营业绩的冰火两重天,昭示着行业优胜劣汰的进程。
2. 五年数据对比:
新势力崛起与排名洗牌
近五年的数据(2020-2025年上半年)更直观地展现了行业格局的剧烈演变和新旧动能转换。一批新势力企业快速崛起,带动行业集中度提升;与此同时,部分传统企业业绩停滞或下滑,逐渐边缘化。
可以看出,2025年上半年营收前十的农药上市公司中,座次较十年前发生了明显变化。安道麦以150.24亿元居第一,超过第二名的新安股份近70亿元。两个业务新崛起的企业跻身前列:中农立华和润丰股份目前分列第三、第四,营收规模在2025年中期均已超过65亿元,而这两家公司在2015年并未上市。这两个企业均是国际化业务居于重中之重地位的企业,一个是出口,一个是进口。老牌劲旅如扬农化工(62.34亿元)、新安股份(80.58亿元)依然稳居前列。相比之下,2015年营收位居前列的红太阳、辉丰股份等已跌出前十行列,取而代之的是新兴力量。这表明过去几年中,行业龙头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更替。定位于全球化的企业以及体制背景强、整合能力强的公司具有发展壮大的条件,而一些传统企业则相对掉队。
成长速度方面,各公司之间的差距更加鲜明。近五年营业收入增幅最大的企业发展速度显著:如主营农药中间体的贝斯美(2020年上市)近五年营收增长331%,苏利股份增长约96%,利尔化学增长约92%,中农立华增长约90%,百傲化学增长约88%,均实现了翻倍式增长。这些公司要么抓住了近年行业景气周期(如草甘膦、氟虫腈等产品行情)迅速放量,要么通过并购和新建产能扩大了业务版图。相较之下,业绩下滑的公司同样值得关注:部分企业经营情况,辉丰股份近五年营收下跌近80%,丰山集团下滑约29%,雅本化学下滑约28%,红太阳下滑约27%。这些企业要么遭遇严厉的环保、安全整顿,要么主打产品市场萎缩或政策禁限,导致营收持续走低。
近十年营业收入增幅、降幅明显
(绿色、红色)公司(上半年营收,亿元)
拉长时间维度看近十年变化,行业两极分化更为明显。安道麦凭借全球资源整合,十年营收增长超过1116%,遥遥领先;利民股份(代森锰锌龙头企业)和利尔化学(除草剂龙头企业)营收分别增长了462%和457%,双双实现跨越式发展;老牌企业海利尔和扬农化工也分别取得约270%和246%的营收增长,展现出持续稳健的扩张能力。然而,另一端的数据也发人深省:辉丰股份十年营收缩水近 90%,红太阳下滑约56%,国发股份(涉及农资流通等业务)下滑约36%,业绩呈现显著下降。此外,湖南海利、颖泰生物等公司的十年营收增幅约50-60%,在通胀和行业总体扩张的大背景下发展速度趋缓。可见,过去十年里有些昔日头部主体未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逐渐边缘化。
究其原因,技术与产品结构的差异、市场战略以及政策环境共同造就了企业命运的分化。例如,利尔化学等崛起企业抓住了草铵膦等高景气新品种的机遇,不断扩产,实现销售额几何级数增长;扬农化工通过整合上游原药资产,业绩在2018-2020年间跳跃式上升;相反,红太阳在其重要产品百草枯在国内被禁限后,公司新产品贡献不足,以及关注农药外不擅长的工业领域,导致业绩难振。再如,主营高效低风险产品的贝斯美等新秀在资本助力下迅速放量,而以高风险农药进入主流梯队的一些药企则因不符合低毒替代和环保要求而被市场淘汰。这些案例印证了近年行业的一句俗语:“涨幅看新意,跌幅有原因”——有核心竞争力、顺应产业升级方向的企业方能脱颖而出。
主板农药上市公司十年市值演进
(2025年9月初与2015年同期,单位:亿元)
3. 行业趋势洞察:
政策驱动下的整合与升级
透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农药行业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选择下加速转型的趋势。首先,“农药减量控害”政策的持续推进,为行业发展定下了基调。自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实施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到2020年底,农药使用量的减量增效目标顺利实现,全国农药使用总量显著减少,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在农药使用量受控的大环境下,企业唯有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开拓新市场才能取得增长。事实证明,不少龙头选择了加码海外市场和高效新品:例如安道麦、润丰股份等深耕全球90多个国家市场,出口业务增长迅猛;国内企业则积极开发高效低残留的新农药品种,满足精准农业和绿色防控需求。
其次,“绿色发展”理念下监管日趋严格,加速了行业优胜劣汰和产品结构升级。从淘汰高毒农药、限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到新《农药管理条例》和相关配套办法的实施,都在倒逼企业改善工艺、布局绿色产品。过去我国高毒有机磷农药曾经产销两旺,但进入21世纪后此类“高毒农药”已逐步被淘汰。一批技术实力强、环保水平高的企业顺势崛起,例如扬农化工、广信股份等在绿色环保型除草剂领域占据优势市场份额。而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则难逃出局命运,有关企业因偷排废水等违法行为被关停整治,直接导致公司元气大伤。可以预见,随着更加严苛的环保、安全规范实施,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生产向合规的大型企业集中,小企业将被迫转型或退出。
再次,国家推动的“双减”政策(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绿色防控策略正在改变行业竞争格局。农药企业纷纷调整战略,顺应农业领域“减量不减产”的要求。这促使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开发高效低风险的新制剂、生物农药和智慧植保技术,以满足农民在减少用药前提下保障产量的需求。传统以规模取胜、依赖销售大量低价农药的模式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是以技术和服务为卖点的综合植保方案。具有研发优势、产品线丰富的企业将在新赛道中占据主动。例如,几家领先企业已布局数字农业和植保无人机服务,通过精准施药提高农药利用率,这既契合政策方向也开辟了新的增长点。
最后,资本和政策的合力推动下,农药行业出现了兼并重组和跨界融合的趋势,竞争格局更加集中和多元。一方面,央企和地方国资加快布局农化板块:中化集团先后将安道麦A、扬农化工等纳入麾下,供销合作社系统通过中农立华整合流通渠道,增强了行业话语权。龙头企业在资本助力下通过并购迅速扩张,实现了“1+1>2”的效果。另一方面,一些民营企业通过股权合作,引入战略投资或合作伙伴,实现资源共享与市场开拓(如利民股份并购威远生化和双吉化工,“大生”品牌打通了全球化通道)。这些举措使得行业领先者的优势更加稳固,中小企业则只能聚焦专业细分领域寻求生存。可以预见,未来农药行业的竞争将更多围绕科技创新、环保门槛和渠道服务展开,规模和资源优势将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
综上所述,近五年和近十年的上市农药企业经营数据,勾勒出我国农药行业一幅变革图景: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强者恒强、弱者出清的马太效应凸显。政策驱动的减量增效和绿色转型,使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展望未来,拥有技术创新能力、产品结构绿色高端、合规管理到位的企业,将在激烈的洗牌中脱颖而出,引领中国农药行业迈向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增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