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农资电商之争:低价背后,农户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本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农资电商的争论已经告一段落,但前几天,笔者又看到两家规模农药企业发布了禁止网销的公告。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数十家农药企业公开表示拒绝网络销售,对3月初红红火火的淘宝农资旗舰店做出了明确回应。其中既有海利尔、利民控股等行业头部上市企业,也不乏纽发姆、世科姆等大型跨国企业。
部分发布禁止网销声明的农药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前段时间公布的农药上市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利民控股、海利尔、先达股份、丰山集团、江山股份等企业均实现了营收与净利润双增。由此看来,坚持线下渠道销售,并没有影响他们的销售业绩。
详见→《诺普信狂赚6.27亿,利民净利暴增1373.23%,农药行业一季度大幅回暖!》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因此,这次笔者不想再谈论农资电商的争议与线下渠道的应对措施,而是想从更深度的层面,分析农资电商存在的土壤究竟是什么,农民选择电商实际上是选择了什么。
话语权重构过程中的必然冲突
传统的农资流通体系,本质上是由信息垄断支撑的话语权体系。
省级总代理盛行的年代,他们是区域市场的“守门人”:对下游,可以控制下层经销商与农户触达产品的路径,也就是说,市场销售什么产品他们有很大的决定权;对上游,能够直接接触厂商,全面了解产品和厂家。
从上游到下游的信息垄断,是传统渠道商获得利润的根本原因。而电商平台的崛起,则是以去中介化的方式重构了信息渠道,打破了原有的“工厂—省代—县代—零售—农户”的四级链条,变成了“工厂—电商平台—农户”的二级链条。
这样的改变最明显的就是造成了价格的差异:流通效率的差异带来了双轨价格,线下渠道背负仓储、物流、人员等刚性成本,而电商平台则可以做到“用户下单,厂家直发”,将这些刚性成本压缩到最低,凭借规模效应摊薄成本。成本不同,销售的价格也不同,在农户眼中就会简单粗暴地变成“网上便宜,线下贵”,从而放弃线下零售,选择网购。
这种渠道重构打破了原本渠道商的话语权垄断,直接威胁到了既得利益者,冲突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
电商带来的失灵困境
这段时间,美团、京东、饿了么三者的“外卖大战”在网上刷屏,可能也会有人觉得:商家打架,用户收益,农资线下渠道和线上电商的竞争,是否也能把农资品的价格“打下来”?
笔者认为,这样的想法还是没有认清农资行业的本质。
农资品有一个很特别的特点——经验品属性,其质量验证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农民在购买时无法通过外观判断效果,需要经历完整的作物生长周期才能验证。
这种特殊的产品特性,反而放大了网络销售的风险:
1.网络销售存在信息不对称,就算是常规商品网购,货不对板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在农资品上的风险更大;
2.电商平台凭借规模效应摊薄成本,又有各种补贴,对农户的价格敏感性“推波助澜”,难免导致行业再次陷入价格战;
3.传统渠道捆绑的农机知道服务难以用货币衡量,却是农资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电商竞争中,却往往被忽视。农民看似得到了价格优惠,实际上承担了隐性成本,譬如缺乏专业指导导致的误用、滥用问题,最终转化为产量或品质的损失;
4.监管落后于渠道变革速度,导致市场陷入“柠檬市场”困境,最终形成"合规者退场,违规者横行"的逆向选择。
链接
农户需要的,真的是电商吗?
电商来势汹汹,企业和线下渠道也都给出了应对之策,从多家禁止网销的农药企业一季度的业绩报表可以看出,电商并不是企业发展的必需品,也不是农户的必需品,做电商并不能让人一夜暴富,也不会打倒那些优秀的企业和渠道商。
我们应该看到,在电商火热背后,农户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在这件事情刚出来时,笔者就撰写了一篇文章进行分析,有不少种植户朋友留言表示愿意在网上买农资,因为价格优惠,但是也有不少人表示还是愿意在店里购买,因为店里能够赊销、服务、配货等等。
中国的农资市场很大,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就像现在网购这么发达,但是也不妨碍胖东来、山姆、盒马等线下零售超市活得很好。为什么?因为胖东来有品质和服务,山姆盒马有自有商品和强大的供应链。相反,在电商冲击下陷入泥潭的沃尔玛、永辉、大润发等,都是简单的商品搬运工,没有明显的护城河优势。
笔者前段时间到云南调研就发现,在各方冲击下,仍然不缺乏实现增长的渠道商和企业,他们不在价格上硬碰硬,而是在独特的农技服务、上下游供应链优化、定制产品上下功夫,这样的优势,让农户只能选择他们,规避了外部竞争。
因此,与其说是种植者选择了电商,不如说他们是在同等服务中,选择了性价比更高的渠道,这无可厚非。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只需要低价,胖东来的火爆也证明了,如果能提供好品质、好服务、独一无二的商品,即使价格高一些,也有大把人排队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