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农资大零售,这4类人不要干……
当下,农资大零售可谓是农资行业里最炙手可热的话题。
从南到北,各种大型农资卖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凭借超大的店面、丰富的品类、看似亲民的价格,再加上新媒体营销的推波助澜,吸引了无数农资人和种植户的目光。
但这看似一片光明的领域,真的适合所有人一头扎进去吗?今天,咱们就来唠唠,哪些人不适合干农资大零售。
农资大零售,首先 “大” 在规模。大规模意味着大投入。要搞一个能辐射周边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农资大卖场,场地租赁、装修就得花一大笔钱。就拿一些已经成功运营的大零售门店来说,租赁一个数千平米的场地,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一年租金可能就得几百万元。这还只是场地,装修风格既要显得专业又要给农户一种可靠、实惠的感觉,装修成本每平米可能就得大几百元甚至更高,算下来又是一笔巨额开支。
产品采购更是需要雄厚的资金。为了实现一站式购物,大零售门店的产品品类要全,从种子、化肥、农药到各种农业器械,应有尽有。这意味着要与众多供应商建立合作,而且采购量要足够大才能拿到有竞争力的价格。以化肥为例,一次采购几百吨甚至上千吨,按照当下的市场价格,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元的资金就得瞬间砸进去。如果资金实力不足,连基本的铺货都做不到,更别说后续的补货、产品更新换代了。一旦资金链断裂,那整个大零售业务就会像纸牌屋一样,瞬间崩塌。
农资大零售不是把一堆农资产品堆在一个大空间里就完事了,背后需要强大的运营管理能力。从人员管理来看,大零售门店员工数量多,包括导购员、农技师、收银员、仓库管理员等。如何让这些员工各司其职,高效协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导购员,要对各种农资产品了如指掌,能给农户提供专业的购买建议;农技师更是要能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解决实际的种植问题。如果管理者缺乏有效的人员培训和激励机制,员工服务质量上不去,农户来了一次可能就再也不想来了。
库存管理也是运营的关键环节。农资产品季节性强,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对农资的需求差异很大。而且农资产品还有保质期,一旦库存积压,过期变质,那就是真金白银的损失。要做到精准库存管理,需要对当地农业种植结构、农户购买习惯有深入了解,还要借助先进的库存管理系统。要是管理者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容易出现某些产品缺货影响销售,而某些产品积压占用大量资金的情况。
另外,成本控制贯穿运营始终。从采购成本、物流成本到日常的水电、人力成本等,每一项都需要精打细算。大零售模式靠的是薄利多销,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成本,价格优势就无法体现,利润更是无从谈起。那些习惯了传统小规模农资店松散管理模式,缺乏系统运营管理能力的人,在农资大零售的浪潮里,很容易就被拍在沙滩上。
农资大零售要想持续发展,离不开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农户的支持,这就需要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在供应商方面,要拿到优质且低价的产品,必须与各大农资品牌厂家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而这需要整合者有足够的谈判筹码,比如大规模的采购量、良好的信誉和资金实力等。一些小的农资零售商,之前可能只是和本地一些小的供应商合作,采购量小,结算周期长,在供应商那里几乎没有话语权。一旦进入大零售领域,按照原来的资源整合方式,根本无法与大型供应商达成合作,就算能合作,拿到的产品价格也没有竞争力,在市场上根本无法立足。
对于下游农户资源,同样需要整合。农资大零售门店辐射范围广,如何把周边不同区域、不同种植需求的农户吸引过来,并且让他们成为忠实客户,是个大难题。这就需要整合各种营销渠道,线上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线下开展各类农技讲座、示范田观摩活动等。如果没有能力整合这些资源,只是坐等农户上门,那大零售门店的人气很难聚集起来,更别说实现持续盈利了。
农资大零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价格竞争激烈。为了吸引农户,各大卖场常常大打价格战。一些大零售门店通过大规模采购压低进价,然后以近乎成本价甚至低于成本价销售部分产品来吸引流量。这种价格竞争方式让很多传统农资零售商苦不堪言。如果本身抗压能力差,看到价格一降再降,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就心慌意乱,不知道如何应对,那肯定不适合干农资大零售。
而且农资大零售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不仅有同行之间的竞争,还有来自线上农资电商的冲击。电商平台凭借便捷的购物体验、丰富的产品选择以及强大的价格优势,吸引了不少农户。要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需要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持续优化产品结构等。如果畏惧竞争压力,不敢主动求变,只想守着自己的小天地,那在农资大零售领域很难存活下去。
农资大零售虽然看似是一片充满机遇的蓝海,但实则波涛汹涌,暗藏危机。资金实力不足、缺乏运营管理和资源整合能力、畏惧竞争压力的人,在进入这个领域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当然,对于那些有实力、有能力、有勇气的人来说,农资大零售或许真的能成为他们事业腾飞的新起点,在这片广阔天地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