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忽悠团”有哪些新招数?
随着农业执法部门对农资“忽悠团”打击力度的加大,一些“忽悠团”也在不断变换新招数,令人防不胜防。近日,笔者在走访市场时发现,这些“忽悠团”花样翻新,利用农民辨别能力弱和贪图价格便宜等心理,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
一是借助熟人关系实施暗箱抽成,推销假冒伪劣产品。安徽安庆一位农资经销商透露,部分外地“忽悠团”初入新市场会先结识当地的种植大户,通过给予高额提成的方式诱导他们在本地为其推广产品。此类团伙利用大户之间的信任,快速扩大销售网络,误导农民购买伪劣农资,造成更多农民的经济损失。
二是“低价陷阱”策略。部分经销商以“超乎想象”的促销活动为幌子,行“套路营销”之实。新疆一位农资经销商介绍,当前农资经销存在大量“套路营销”方式,有的经销商竟通过“买一吨磷肥送一吨尿素”等超常规促销手段制造“价格陷阱”,利用农民图便宜的心理刺激非理性消费,导致市场价格体系扭曲、产品真假难辨,农户与经销商之间的信任基础被瓦解。
三是产品质量与价格不符。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多地农资市场存在以“惠农”为幌子的“忽悠团”乱象:不法商贩通过下乡宴请、赠送家电和礼品等手段诱导农户参加促销会,利用农户“贪小利”的心理兜售假劣农资。此类产品往往存在“高价低质”的问题,部分产品有效成分含量远低于产品标识,更有甚者直接使用工业废渣、河道淤泥等劣质原料进行生产。农户使用后作物出现生长停滞、病虫害频发等严重问题,直接导致作物减产,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绝收现象,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打击。
当前,在市场价格波动与“套路”营销的双重挤压下,众多经销商被迫卷入价格战,通过“搭售”“送礼品”等手段维持生意。这一现象不仅会加速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更会直接损害农户利益,威胁粮食安全。这些“忽悠团”之所以能频频得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民的辨别能力较弱。许多农民在购买农资时,往往只关注价格,而忽视了产品的质量和效果。另外,一些农民对新型农资产品缺乏了解,容易被虚假宣传所迷惑。
对此,笔者建议,为防范农资“忽悠团”的侵害,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其次,要加强对农资经销商的管理,规范其经营行为,确保农资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再次,农民自身也要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农资,不买价格过低的产品。最后,农民要学会辨别农资产品的真伪,不要轻信外地陌生农资售卖者的宣传。如果发现有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