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竞争惨烈,磷化肥巨头掉头!
6月24日,川金诺突发公告,将其2023年募集的6.95亿元资金中,闲置近两年的4.55亿元(占比65%)从广西锂电池材料项目调拨至埃及传统磷化工项目。这一涉及两项未完成募投项目的重大变更,凸显出川金诺战略重心从跨界新能源,向传统磷化工主业转移的决断。
01
资金急转
4.5亿资金调头"重返老本行"
根据公告披露,川金诺2023年通过定向增发实际募资净额6.95亿元,但截至2025年6月19日,原三大募投项目仅投入2.49亿元,高达4.55亿元资金滞留账户逾22个月。
图源:川金诺公告。
此次变更直接终止两项新能源材料项目:5万吨/年磷酸铁前驱体项目仅完成4491万元投资后搁置,10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一期)的4.35亿元募集资金更分文未动。
所有闲置资金将全额注入埃及苏伊士化工园,建设年产80万吨硫磺制酸、30万吨磷酸一铵等传统优势产品链。原广西新能源项目被降级为“待市场条件成熟时以自有资金启动”的备选方案。
图源:川金诺公告。
02
撤退逻辑
从激进扩张到保守回调
对于此次战略转向,川金诺在公告中透露两大关键原因。
一是,新能源竞争惨烈,缺乏护城河。磷酸铁锂属于川金诺新布局产业,相较于传统磷化工产品缺乏竞争优势,跨界风险较大。
二是,传统业务反成“现金牛”。原募投项目中,配套的30万吨硫磺制酸装置已于2023年投产,通过灵活调节硫酸自产与外购比例,显著降低原材料成本。据测算,新基地达产后年收入将突破20亿元,净利润达3亿元,内部收益率22.30%,经济收益良好。
03
押宝埃及
老本行的"海外升级版"
押注埃及,是川金诺在传统赛道上的关键落子。新项目聚焦公司最具优势的磷硫产业链,并依托地理区位实现成本重构。
新项目本质是传统业务的全球化升级版。技术层面集成硫磺制酸、湿法磷酸等成熟专利技术链,转化率超80%;供应链端打通“埃及磷矿-就地加工-运河出口”最短路径;市场端依托现有占营收50%的全球渠道网络,快速渗透中东、非洲增量市场。
尽管前景可观,风险亦不容忽视。项目还需中埃两国政府审批,且埃及政策、文化差异可能带来运营挑战。但川金诺显然选择以“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深耕自身技术积淀最深的磷化工领域,用自身优势搏击全球市场。
当新能源的资本热潮退去,川金诺的转身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跨界转型并非万能解药。押注埃及的4.5亿元,既是对传统主业的加码,也是对产业周期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