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行业如何跳出内卷困局?

作者:中国农资传媒 徐晓磊 2025/7/3 19:06:37
当前化肥行业内卷严重,全行业在多维困境的“泥潭”中赤膊厮杀。产能过剩背后的结构性暴力依然存在。以氮肥为例,虽然我国尿素产能从2017年开始连续三年呈现下降态势,从8000多万吨下降到6000多万吨,逐渐恢复到供需平衡,但近两年,产能又有抬头之势。据了解,到2025年底,我国尿素产能有可能超过7500万吨/年,过剩率超过30%。盘点这些产能的质效,无效产能淘汰速度远低于新增产能。更致命的是,一些企业

当前化肥行业内卷严重,全行业在多维困境的“泥潭”中赤膊厮杀。


产能过剩背后的结构性暴力依然存在。以氮肥为例,虽然我国尿素产能从2017年开始连续三年呈现下降态势,从8000多万吨下降到6000多万吨,逐渐恢复到供需平衡,但近两年,产能又有抬头之势。据了解,到2025年底,我国尿素产能有可能超过7500万吨/年,过剩率超过30%。盘点这些产能的质效,无效产能淘汰速度远低于新增产能。更致命的是,一些企业投产即亏损,一些企业靠地方政府退税或银行续贷维持。这些“僵尸产能”的吸血效应严重损害行业健康发展。


渠道“大逃杀”成为百万农资商的生死劫。在传统经销体系式微的大势下,一位河北农资经销商的遭遇极具代表性:2019年旗下有12家门店,年销化肥2万吨;2025年仅剩3家店,销量腰斩。“以前卖一吨赚300元,现在平台补贴后零售价比进货价还低!” 这背后是“电商的降维打击”,同时,也招致了低价倾销、假冒伪劣、沉渣泛起等市场恶劣行为,更可悲之处在于:砍掉中间商并未让农民真正获益,渠道溃败导致农技服务断层,因缺乏科学指导,农户因施肥不当,造成减产和作物品质下降的事情高发。种植户的信任崩塌进一步加速渠道瓦解——这是比价格战更致命的伤害。


传统市场供给与新型市场需求严重割裂。举个例子,烟台某苹果种植合作社采购一款进口特种钾肥,单价是国产肥3倍,但仍坚持使用。种植户反馈:“他们提供叶片营养诊断和滴灌方案,确保糖度稳定在14.5度以上,收购价每斤高0.8元——这才是我们要的增值!”反观一些企业,所谓服务仍停留在“送货上门+请客吃饭”层面,所以,需要反思的是,我们对于市场标准化、服务化、价值化等的深层次、多元化需求,能满足多少呢?


创新领域存在诸多枷锁。调研发现,行业研发投入的“破窗效应”导致研发投入强度不足。更严峻的是,有限的研发经费中很大比例用于工艺改进(如降低煤耗),而非产品创新。某企业技术总工坦言:“开发一款新型缓释肥需3年验证期,股东要当年业绩,只能做‘短平快’的配方微调。” 另外,行业标准体系严重滞后,当前国标仍以氮磷钾含量为核心指标,对肥料利用率、土壤改良效果等关键参数无强制要求。这导致“添加0.01%腐植酸就宣称为功能肥”的伪创新泛滥,真正攻克包膜、增效、功能提升等技术壁垒的企业反被劣币驱逐。


企业发展存在战略迷失。一些企业误把规模当竞争力,以为在大面积优质作物区建分厂就抢占了优势市场,以为到国外建厂就可分得国际市场一杯羹。例如,某企业在国外收购多家化肥厂,产能扩张至千万吨级,却因缺乏本地化服务网络,产品滞销库存高企。而有的肥企经过研判退出基础肥生产,专注特种肥料,最终利润率不降反升。还有企业执着于传统路径,错失数字农业的机会。殊不知,有企业通过智能灌溉系统绑定肥料销售,已经走上了发展新路。


从市场价格血战到行业生态失序,行业内卷折射出中国化肥行业的魔幻现实——年产能超亿吨的全球第一大生产国,竟陷入“越生产越亏损,越用肥越迷茫”的死循环。当内卷从企业财报蔓延至田间地头,我们要提高警惕的是:这不仅是行业危机,更有可能是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


化肥行业内卷的本质,是“工业化生产思维与农业价值革命的激烈对撞”。我们审视化肥行业内卷问题,需要清醒认识到:过剩的不是产能,而是对工业化时代粗放发展思维的过分依赖;缺失的不是需求,是对农业价值本质的深刻认知。当种植者需要的不再是“一袋氮磷钾”,而是“亩成本降200元+品质达标收购”的解决方案时,死守传统的生产、粗放式销售的企业注定被淘汰。行业最需要的不是更多化肥,而是重新定义“养分”的勇气——把技术创新注入分子结构,将服务价值写进商业模式,让政策善意滴灌到田间地头。唯有如此,这场零和博弈的“饥饿游戏”才能真正终结。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打破这场困局的救赎之路已然清晰:对企业家而言,需从“产能崇拜”转向“价值敬畏”,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对政策引导者来说,要超越“减量化”的物理思维,构建“高效化”的激励机制,要维护产业的良性秩序,为真正创新者撑腰;对于农户,应获得的不只是肥料,而是可量化的种植收益保障。化肥产业的终极使命,不是生产更多化合物,而是成为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中枢。


当最后一袋同质化肥料离开生产线,或许正是中国农业真正走向强盛的转折点。毕竟,养活14亿人的从来不是化肥本身,而是人类与土地间不停歇的智慧对话、价值觉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