砜吡草唑:国产化浪潮加速,价格拐点将至
要说封闭除草领域的热门品种一定非砜吡草唑莫属。
2025 年 5 月 29 日,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公示 2025 年第 6 批拟批准登记农药产品信息,381 个农药产品拟批准登记,在 15 个除草剂原药 / 母药产品中,砜吡草唑原药独占 5 席。这一数据犹如投入农药行业的深水炸弹,再次点燃了行业对砜吡草唑国产化进程的关注。
作为全球小麦、玉米、大豆田除草剂的“明星品种”,砜吡草唑自2011 年上市以来,凭借对禾本科杂草的高效防除能力和长持效期,迅速成为北美、南美及亚太地区的主流选择。如今,随着第 6 批登记的落地,国产化浪潮正以超预期速度推进,进入爆发期,价格拐点已悄然临近。
全球市场增长势头强劲
砜吡草唑的火热首先体现在全球市场销售额强劲的增长势头上。
从 2011年在澳大利亚首次作为小麦土壤苗前土壤处理剂推出以来,砜吡草唑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广泛使用,在中国、巴西等农业大国也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在全球范围内非常火爆,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根据日本组合化学数据,砜吡草唑自上市以来,销售额稳步增长,2016 年全球销售额达到了1.35 亿美元,2011—2016 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166.7%。随后的几年销售额增长平缓,但是 2021—2022 年间砜吡草唑销售额增长至 4 亿美元,同比增长率达 53%。 2022 年,得益于在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巴西等市场的销售额全面大幅上涨的强势拉动,砜吡草唑再次迎来爆发。日本组合化学测算,2023 年砜吡草唑的市场进一步增长至 5.36 亿美元,同比增长 30%。
可见,凭借优秀特质的砜吡草唑近年来在全球呈现出量额双增的火热趋势。
登记从“零星试水”到“批量入场”式增长
砜吡草唑的火热其次体现在登记端的数量飙升。
砜吡草唑是 2002 年 2 月在中国申请的活性成分专利(专利号为 CN1491217A),新化合物专利已经在 2022 年 2 月 6 日到期,砜吡草唑国产化大幕的开启,国内企业纷纷加大了布局,展开角逐。
砜吡草唑的原药与制剂在中国首次登记成功为 2019 年 1 月 29 日,但其过新农药保护期的时间为 2025 年 1 月 29 日。所以,国内企业要在此之前登记需要按新农药开发处理,代谢、残 留等试验费用还是会非常高。
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 2025 年 5 月 10 日,在国内有效期内,仅有内蒙古中高化工有限公司和上海群力化工有限公司 2 家公司持有砜吡草唑 3 个产品的登记。而截至 2025 年 7 月 4日,砜吡草唑产品的登记数量已经达到了 24 个,包含 16 个原药、8 个制剂,登记数量飙升。
新登记的 6 个制剂产品包括 40% 砜吡草唑悬浮剂,用于防除冬小麦田一年生杂草;80% 砜吡草唑·嗪草酮水分散粒剂(砜吡草唑 40%+ 嗪草酮 40%),用于防除夏大豆田一年生杂草、夏玉米田一年生杂草;以及 500 克 / 升砜吡草唑悬浮剂、425 克 / 升砜吡草唑悬浮剂、85% 砜吡草唑水分散粒剂、32% 砜吡·环吡·异丙隆悬浮剂(砜吡草唑 4%+ 环吡氟草酮 6%+ 异丙隆 22%)以上均仅限出口。至此,在我国登记的砜吡草唑制剂产品达到 8 个,其中 PD 登记证 3 个,EX 登记证 5 个。
可见,由最初的 3 个产品到当前的 24 个产品,砜吡草唑在登记数量上实现从“零星试水”到“批量入场”式增长。
在登记策略上,企业已经从“单一作物”到“全场景覆盖”的精准布局。2024 年 11 月 26 日,上海群力化工有限公司的 40% 砜吡草唑悬浮剂产品获批扩作登记,在原有登记作物 / 场所和防治对象为冬小麦田一年生杂草基础上新增登记作物 / 场所和防治对象玉米田、大豆田一年生杂草。
产能从“百吨级”到“万吨级”井喷式扩张
砜吡草唑的火热第三体现在产能端的井喷式扩张。
上海群力、内蒙古中高、安徽久易、山东潍坊润丰、七洲绿色化工(济宁)、安道麦安邦(江苏)、山东清原农冠、山东京博农化、内蒙古永太、山东绿霸、山东奥坤、德州祥龙、湖北广富林、鹤壁市宝瑞德、维讯化工 ( 南京 )、江西汇和化工 16 家企业都获得了原药登记。
由最初仅有的内蒙古中高和上海群力 2 家公司获得原药登记到当前的 16 家,砜吡草唑在产能端可谓实现了从“百吨级”到“千吨级”井喷式扩张。据了解,砜吡草唑全球需求 5000-10000 吨,而国内规划产能已超过 2 万吨 / 年。
根据相关网站的砜吡草唑的生产项目公示可知,七洲绿色化工(济宁)、山东滨农的全资子公司沾化国昌精细化工、山东潍坊润丰、山东京博农化、湖北晟康化工 5 家农药巨头的年产能超过 2000 吨,这些技术实力和生产规模都兼具的企业将成为这个品类赛道上最有力的竞逐者,占据市场话语权。
随着工艺的提升和产能的增加,国产化浪潮的加速,预计砜吡草唑将逐步由从“封闭除草贵族”到“平民新宠”蜕变,价格也将和氯虫苯甲酰胺一样进入下行通道,迎来拐点。
复配是未来长期发展的核心路径
砜吡草唑的一大特点是高活性,这意味着其抗药性也会偏快,连续使用的话,部分杂草抗性会比较明显。砜吡草唑突出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混配性好。复配不仅是当前市场的“显性方向”,更是其未来长期发展的核心路径之一,也符合农户“一药多防”的实际需求。
砜吡草唑作为单剂的主流剂型主要为 40%悬浮剂、85% 水分散粒剂,日本组合化学为了更好地推广砜吡草唑,打开市场,与多家农化公司签订了授权或合作开发协议,不断在全球推出砜吡草唑的单剂或复配产品。
目前可与砜吡草唑酰胺混配的有效成分也非常丰富,可与吡氟酰草胺、环吡氟草酮、二氯喹啉酸、吡喃草酮、乙氧氟草醚、丙炔氟草胺、双氟磺草胺混配。山东科赛基农已经登记了 80% 砜吡草唑·嗪草酮水分散粒剂(砜吡草唑 40%+ 嗪草酮 40%),用于防除夏大豆田一年生杂草、夏玉米田一年生杂草。江苏清原农冠登记了 32% 砜吡·环吡·异丙隆悬浮剂(砜吡草唑4%+ 环吡氟草酮 6%+ 异丙隆 22%)仅限出口。
业内人士表示,砜吡草唑的复配,既是应对全球抗性杂草危机的“技术刚需”,也是满足中国农业“降本增效”需求的“市场选择”,更是推动其国产化进程的“关键抓手”。通过复配,国内企业不仅能进一步摊薄生产成本(复配制剂的生产工艺更成熟、规模化难度更低),还能依托“本土化复配方案”抢占进口产品的市场份额(进口复配制剂因登记周期长、成本高,在中国市场竞争力弱)。
未来,随着更多复配制剂的登记获批、农户认知度的提升,以及抗性治理需求的加剧,砜吡草唑的复配化进程将持续加速,最终成为其“从高端农药走向大众农药”的核心路径。这不仅是一个产品的进化,更是中国农业农药使用从“单一依赖”向“科学搭配”转型的缩影。
国内机遇期已经来临
国产化浪潮的加速,直观的证明了国内砜吡草唑机遇期已经来临,那么企业要想在这个火热市场分得一杯羹,又面临哪些挑战?
业内人士表示,砜吡草唑在全球市场的爆火证明了其优秀的产品性能,随着国内企业陆续登记,相信砜吡草唑很快会在国内引发热潮,成为旱田土壤处理剂市场的主流品种指日可待。今年将是国产砜吡草唑制剂企业关键的市场导入期,要想占据更大的市场空间,一是要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力度,二是要加快登记证件取得的进度,三是要在营销策略上做出差异化,以技术服务铸造品牌。
未来 3 年砜吡草唑市场也会变得人声鼎沸,硝烟弥漫。谁能够更有效组合资源,谁能够通过资源获得自己独特优势并率先占领用户心智、建立品牌,谁就能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需要警惕的是,虽然砜吡草唑的化合物专利已到期,但组合化学通过中间体、制备工艺、晶型、制剂、生物育种等外围专利构筑了保护壁垒。对此,笔者建议企业在生产工艺上,应打通自身合成路线,采取差异化创新布局,针对每个合成步骤进行专利侵权风险分析,最终形成安全合成路线 ;在制剂选择上,组合化学在剂型上已申请了多个专利,多在复配方式上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