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行业“蛋糕”重切,谁在受益,谁在承压?
随着农业农村部第925号公告与“一证一品”政策实施时间表的协同推进,中国农药行业正步入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期。这场以规范农药标签为切入点的监管行动,虽聚焦于小小的标签,却有着深远意义,从原药追溯的“黑箱操作”到商标滥用的“李鬼横行”,从委托加工的“证照租赁”到助剂标注的“信息隐瞒”,监管层正以最直接的方式将行业内一些隐蔽的问题置于阳光之下,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近日,记者参加了西北植保会,在会上,围绕“一证一品”这一话题,业内人士各抒己见,观点碰撞激烈。
标签革新 驱散“信息迷雾”
当前农药市场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农民在挑选农药产品时常常一头雾水。货架上产品众多,却容易出现“同证不同名、同名不同质”的情况。基层农技站的调查表明,63%的农民曾因商标混淆而买到实质相同却包装不同的产品,41%的种植户因重复使用类似药物导致作物受到药害。这些乱象背后,是一些企业利用“一证多标”“委托贴牌”等手段,构建起一个难以监管、影响市场公平的环境。
第925号公告带来了关键变革,通过一系列硬性规定,让农药产品的信息更加透明。例如,强制要求制剂标签标注原药登记证号与生产企业,这样依赖不合格原药的企业就难以隐藏;同一登记证号产品必须使用统一商标,大大压缩了“套证”“换标”的操作空间;委托加工产品禁止标注受托方商标,让“证照租赁”的违规行为失去生存条件。这种让信息公开透明的监管方式,直击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痛点。
利益调整 行业格局悄然变化
新政策的实施必然会引起行业利益格局的变动,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大。记者采访了解到,某省有35%的农药企业存在“一证多标”的情况,企业通过注册多个商标,将同一产品包装成不同“品牌”推向市场,以此控制区域渠道和价格。新规实施后,这些企业面临艰难抉择,要么投入资金打造核心品牌,提升竞争力;要么被头部企业收购,融入更大的发展体系;要么退出市场。从2024年的情况来看,这种“洗牌”效应已经显现,某农药大省的企业数量减少了12%,而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提升了7个百分点。
经销商也面临着转型压力。过去,一个经销商可以同时代理多个品牌的同类产品,通过信息差获取利润。但新规实施后,产品种类将大幅减少,经销商需要转变经营模式,向“技术服务商”转型。某大型农资连锁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培训植保技术员,未来将通过提供土壤检测、病虫害诊断等增值服务来吸引和留住客户。这一变革促使行业从单纯的“渠道竞争”转向更具价值的“服务竞争”。
农民受益 新规筑牢权益“防护网”
在这场行业变革中,农民是重要的受益者,同时也是过去市场乱象的主要受害者。基层调研发现,农民购买农药时存在三大难题,一是选择困难,同一成分的产品因商标不同让人难以抉择;二是用药混乱,部分经销商为推销高利润产品,故意混淆产品功效;三是维权艰难,假冒伪劣产品通过“套证”进入市场后,农民难以追溯原药生产企业,投诉无门。
第925号公告通过强制标注原药信息、统一商标、设置可追溯二维码等措施,为农民构建了一道坚实的“信息防护网”。当每一瓶农药都能追溯到原药生产企业,同一登记证号产品使用统一商标,经销商提供真实的技术服务时,农民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维权权将得到更好的保障。这不仅关系到当季作物的收成,更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记者视角 改革阵痛孕育长远生机
政策推进中,有企业抱怨政策严苛。但一个靠信息不透明生存的行业,难孕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农药巨头,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应在规范环境中靠创新崛起。也有专家担忧政策加重农民负担,可当农药可追溯、用药更精准,农民能买到放心产品,减少损失,长远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这一政策是中国农药行业发展的关键转折,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头部企业将摒弃“证件套利”的短视行为,加大研发投入,探索绿色与生物农药,提升核心竞争力,为行业可持续发展赋能。
经销商的角色也会转变,从单纯“卖产品”变为提供“解决方案”。他们要深入了解农民需求,给予专业指导,建立紧密信任的合作关系。农民则从“被动用药”走向“科学用药”,根据作物和病虫害情况精准施药,提高效率、减少污染。
当企业、经销商、农民都完成转变,行业将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基于中国国情主动构建的标准体系,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2026年1月1日,不是政策的终点,而是中国农药行业迈向成熟的新起点。随着市场秩序规范、竞争层次提升,行业不再单纯以规模论英雄,而是注重价值创造。改革短期或有阵痛,但从长远看,它必将为中国农药行业带来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