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高温“烤”验,2万人缘何执意奔赴这场农资盛会?

作者:中国农资传媒 2025/7/31 11:16:15
7月30日,尽管陕西西安气温飙升至40℃,酷热难耐,但陕西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内却热闹非凡,凤凰农资节·第四届西北农资双交会在此开幕。作为西北农资行业的年度盛会,此次展会以西安为核心,辐射宁夏、甘肃、青海等五省区,吸引了全国600余家农资龙头企业、行业标杆及知名品牌踊跃参展,展览面积突破4万平方米。展会现场,种子、农药、化肥、农械等全产业链的数千款新品爆品集中亮相,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开幕当天,便

7月30日,尽管陕西西安气温飙升至40℃,酷热难耐,但陕西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内却热闹非凡,凤凰农资节·第四届西北农资双交会在此开幕。作为西北农资行业的年度盛会,此次展会以西安为核心,辐射宁夏、甘肃、青海等五省区,吸引了全国600余家农资龙头企业、行业标杆及知名品牌踊跃参展,展览面积突破4万平方米。


图片


展会现场,种子、农药、化肥、农械等全产业链的数千款新品爆品集中亮相,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开幕当天,便吸引数万名专业观众到场,他们穿梭于各个展位之间,积极对接供需、交流技术,共同探寻西北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那么,在这40℃高温的“烤”验下,究竟是什么魅力让2万人执意奔赴这场农资盛会?


图片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长陈生斗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长陈生斗在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成绩斐然,粮食生产多年稳居高位,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总产量达14130亿斤,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稳定器”与“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农业的丰收离不开农资行业的努力与贡献。农药和肥料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品,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50%~60%,农药应用可挽回30%~40%的粮食损失。“十四五”期间,我国通过有效防治,年均挽回粮食损失2000亿斤左右、挽回棉花损失140万吨,这充分彰显了农资行业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农资行业的进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当前,农业发展已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机遇来看,科技进步促使农药肥料新产品不断涌现,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更多支撑与选择;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为农资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然而,挑战也不容忽视,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极端异常天气增多、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面对这些情况,农资行业需加快转型升级,减少低端投入品生产,提高产业集中度与农药化肥利用效率,加大技术服务力度,推动高效绿色环保农药化肥的研发与推广。


西北地区是我国粮食、棉花及水果瓜菜的重要产区,农业地位重要且发展前景广阔。在此背景下,西北农资双交会作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全国农资企业、科研院校、农资经销商代表齐聚于此,分享农业最新成果和市场信息,探讨农资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寻求合作机遇。本次双交会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激活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主题,希望各方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加强交流、扩大合作,精准把握农业发展新趋势,有效应对行业新挑战,推动企业实现新发展。


图片

陕西省农学会会长樊民周


会上,陕西省农学会会长樊民周立足地方实践,剖析陕西农业潜力与路径,令人受益匪浅。陕西总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00多万,分陕南、关中、陕北三类农业生态区。常年农作物种植超4500万亩,园林水果超2000万亩,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全国第一,享誉全球。此次双交会的成功举办,无疑为陕西农资经销商与种植户之间搭建了一座宝贵的桥梁,促进了知识的共享、技术的交流以及市场的对接。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此次植保会的成果必将在三秦大地遍地开花、硕果累累,为促进陕西乃至全国农业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图片

陕西省农用物资商会会长张宏山


陕西省农用物资商会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富‘三农’,推动创新合作共赢”的初心与使命。陕西省农用物资商会会长张宏山表示,商会积极倡导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全力推动农业推广技术创新与田间试验深度融合,为西北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贡献新力量。在发展过程中,商会始终坚守诚信原则,赢得了广泛认可。未来,商会将继续携手各方,共同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为西北农业的繁荣发展不懈努力。


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


病虫害是我国主要农业灾害之一,潜在经济损失可达5000多亿元,发展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改善我国农业潜在损失困境的基本策略。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以《作物病虫绿色防控与粮食安全》为题,介绍了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进展,浅析了目前病虫绿色防控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对策。康振生院士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政策、项目引导开展有组织、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落实相关条例精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要强化植物免疫、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等前沿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探索农业生产新形势下的农作物生物灾害新规律、新对策,研发监测预警新技术、新手段,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病虫害防控理论。同时积极推进智慧植保,构建基于植物免疫诱抗等理念的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此外,提高植保工作精准性、时效性和科学性也至关重要,需综合推进顶层设计、学科交叉与协同合作,构建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全方位保障我国生物、粮食、食品和生态安全。


图片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深入剖析《大面积提单产与行业肥料机遇》,为肥料行业发展提供战略指引。高祥照表示,我国农业正处转型升级关键期,大面积提高农作物单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肥料作为农业生产重要投入品,在提升农作物产量与质量方面作用关键,行业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研发与推广新型肥料产品。他强调,未来肥料发展要在提质增效、省工省力、减少损失、精准匹配、工艺优化等方面发力。当前,国家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这些政策为肥料行业带来重要发展机遇,也是农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力点。高祥照建议,农资企业应围绕作物单产与品质提升,推动肥料产品精准匹配土壤需求。针对不同区域,旱作区发展长效肥,精灌区侧重水溶肥,水浇地和水田区分别发展新型复混肥与改进现行复混肥。此外,生物刺激剂等新型肥料,对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可助力实现粮食增产与生态保护双赢。


图片

陕西省农业生产资料行业协会会长张科成


陕西省农业生产资料行业协会会长张科成对西北化肥产能现状以及陕西化肥市场情况展开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依据对陕西省内主要复合肥生产企业产能的统计数据,陕西省全年复合肥产能约为235万吨。在2024年,陕西化肥消费总量达420~450万吨,其中,全年氮肥使用量为145~170万吨,占全年化肥总量的34.5%;磷肥使用量为35~40万吨,占全省用肥量的8.3%;钾肥使用量为25万吨,占总量的6%;复合肥使用量为215万吨,占总量的51.2%。张科成呼吁,未来企业应优化产能布局,增加缓释肥、微生物肥等绿色产品的供应,同时积极推动“陕牌化肥”品牌建设,以此提升在区域市场的竞争力。


图片

陕西省农学会副会长、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葡萄分会副会长徐澄


陕西省农学会副会长、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葡萄分会副会长徐澄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利弊交织的“双刃剑”》报告中提醒,调节剂滥用可能导致作物抗逆性下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加。他建议建立“品种—剂量—时期”标准化使用体系,并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引导农户科学用药。


图片
图片


本届展会实现规模与服务的双重突破,展览面积较上届扩大30%,头部企业携无人机植保、智能配肥机等前沿技术亮相;人才招聘专区吸引200余家企业发布岗位需求,搭建农资人才与企业的“直通桥”;科技成果展区集中展示生物育种、纳米农药等创新成果,勾勒行业未来图景。


“从2022年首届的‘破土而出’到如今的‘枝繁叶茂’,西北农资双交会已成为行业风向标。”主办方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展览+会议+对接”模式,推动西北农资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迈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