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再到日本看农业,能看到什么?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魏婉新 2025/10/11 10:37:23
继上半年的西班牙、意大利考察游学后,我们在9月28日又启程前往日本。和去欧洲考察设施农业不同,去日本最主要的还是要看他们的精耕细作和土壤改良。日本农业究竟先进在哪里?他们为什么能十年如一日坚持土壤改良?土壤改良带给了日本的农民什么?这是我去之前最好奇的问题,通过六天的行程也得到了一些答案。日本为什么能够成为农业发达国家?日本的国土面积小、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是世界公认的。可耕地面积只有430万公顷,

继上半年的西班牙、意大利考察游学后,我们在9月28日又启程前往日本。和去欧洲考察设施农业不同,去日本最主要的还是要看他们的精耕细作和土壤改良

日本农业究竟先进在哪里?他们为什么能十年如一日坚持土壤改良?土壤改良带给了日本的农民什么?

这是我去之前最好奇的问题,通过六天的行程也得到了一些答案。

日本为什么能够成为农业发达国家?

日本的国土面积小、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是世界公认的。可耕地面积只有430万公顷,还不如我国的一个省大,只有170万人种地,其中大部分还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日本的农业产值却高达4000亿元人民币。

弹丸之地,却孕育出了越光大米、夕张蜜瓜、爱媛柑橘等几十个世界知名的农产品品牌,这是因为日本走了一条典型的“小农精耕”和“科技赋能”的独特道路。

Part.1

极致的精耕细作和高品质农产品

日本耕地资源稀缺决定了他们不能追求量,而要追求质,因此,日本非常注重农作物品种的研发和改良,也在进行精细化栽培,从精准的水肥管理到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甚至连每一颗的糖度和大小都能统一。

日本整齐精细化的耕地

例如我们在日本葡萄主产区山梨县的一个葡萄种植园就见识到了他们的阳光玫瑰,一串售价达到150元人民币,新品种“富士之辉”则能卖到250元一串。这个葡萄园就是典型的“精耕细作”的代表,面积并不大,但产值很高。

日本的农业从业者告诉我,他们非常重视农产品的品牌化,有“一县一品”的说法,比如山梨县,就是日本最著名的葡萄产区,很多人买葡萄时都会认准山梨产区。还有很多新品种限量限地区售卖,维持高价,不像国内一个新品种快速扩张,然后烂市。这样就保证了日本农民能长久地种植一个品种,维持高收益,然后在这个品种上深入研究。例如我们在山梨县遇到的葡萄园主,已经坚持种阳光玫瑰近10年了。

Part.2

强大的科技和机械化支撑

日本还将高科技深度融入了小规模农业中,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开发了各类用于水田、果园、茶园的小型智能化农机。

我们到访了日本三大农机巨头之一的洋马农机,看到了无人播种机、无人收割机、无人除草机等一系列适应日本人手短缺现状的农机产品。这些机器我们国内也有,但日本因地制宜进行了改造,比如机器更小巧、能在斜坡上使用等。

无人驾驶拖拉机

同时我也了解到,日本的农机其实并不便宜,售价能达到国内的10倍以上,小农户基本买不起,但是能够租用,也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案。

Part.3

高度组织化与制度保障

提到日本就不能不说他们的农协,是日本农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这一次我们就有幸拜访了日本农协的总部,现场了解了他们是如何服务日本农户的。最关键的是他能够为农民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种子、化肥、农机),降低成本;同时统一销售农产品,建立品牌和渠道,增强了农户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同时,他们还拥有自己的银行和保险业务,为农户提供便捷的信贷支持和农业保险,稳定了农户的经营,还能给会员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

日本农协的服务流程

在日本,有95%的农民加入了农协,可以说这是一个能为农民托底的组织。

土壤改良:日本最值得学习,

也是最难学的精华

土壤改良是日本最值得学习,但我认为也是最难学习的精华,也是我们这次游学重点考察。

日本耕地的平均有机质含量能达到3%~5%,果园甚至能达到6%,确实远远高于我们。土壤改良的意义显而易见,日本的单位面积化肥用量显著低于我们,农药用量虽然并不低,但大多是低毒微毒的生物农药。

很多国家都在说土壤改良,为什么日本能成功?法律和补贴是一方面,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持之以恒地坚持,还有整个社会的认知和理念。

Part.1

土壤改良是门慢功夫

土壤改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日本在这方面表现出了足够的耐心和持续地投入。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明白土壤改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年的努力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例如山梨县的葡萄园,用马粪改良土壤,每公顷用大概1.5吨,成本不低,但是园主已经坚持了8年。富里市小祝政明老师主导改良的农场,做有机种植已经将近20年,几乎不用化肥,土壤的状态很接近我们的黑土地,并且几乎没有杂草。

Part.2

土壤是我们能留给后代最大的财富

与许多地方将土壤改良视为一项可选的、由政府推动的任务不同,日本农民普遍将其视为自身农业经营的根本和基石。日本很多农民都是代代务农,把肥沃健康的土壤留给后代是他们普遍的认知。比如富里市的农场,就是父辈传给下一代,两代人都在坚持有机种植。

富里市农场的堆肥,黑色废液可以收集起来做叶面肥使用

日本的农民把土壤有机质被视为地力的“储蓄”。施用堆肥、进行土壤改良,不是在“花钱”,而是在为土地的“银行账户”里“存钱”。

Part.3

好土壤给出高回报

日本农业,尤其是高端农业,极度依赖品质来获取高附加值。比如150元一串的阳光玫瑰、上千元一袋的越光大米,都是日本高品质农产品的代表。

而日本的有机农产品需要通过农协的认证,健康的土壤就是第一位前提。

整个日本社会也形成了“为土壤买单”的风气,健康土壤种出来的作物可以卖出高价格是社会共识,就形成了“养好土—出好品—卖好价—投入土壤改良”的良性循环。

日本商场的水果价格

Part.4

法规和补贴的支持

2002年日本《土壤污染对策法》发布,之后的20多年经过了多次修改完善,为日本的土壤改良划定了红线。

另外,他们对土壤改良的补贴也很大,重点建设的设施中央和地方政府能承担90%以上,农民需要付出的很少。

不内卷,日本是中国企业

出海的好方向吗?

种种原因,很多中国企业和农人都会把日本作为出海淘金的重要一站。那么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日本还是一个好市场吗?

Part.1

对企业:进入很难,差异较大

日本农资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内卷。

我们在日本的连锁农资超市发现,这里常见的农药品类不超过100种,化肥也多是低含量的,以有机肥为主。当地的从业者也说,农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产品的售价不低,也没有什么内卷的概念。

虽然竞争不激烈,我们国内的企业想去发展也很难。日本大部分农资销售都是农协统一供应,外国企业很难打入供应链中,因此外来企业通常只有供应原料这一条路可走。

在日本最大的农业资材展上,我遇到了不少国内的参展企业,他们也都是以学习了解的心态为主。

日本农业博览会上的部分中国企业

Part.2

对个人:有机会,但困难也不少

如果是作为个人去日本种地呢?

我们拜访了日本北海农场的创始人范总,他是山东莱芜人,在日本已经28年了,北海农场是日本最知名的华人农场之一,主要做种植、采摘、销售、观光为一体的生意。

据范总介绍,在日本做农业的外国人里,中国人是最多的。因为老龄化严重和人手短缺,日本官方也是鼓励外国人参与日本农业的,但是如果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一些难处。冯卫东老师和范总进行了一次对话,对此看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点击观看。

五天六晚的学习比较匆忙,了解的深度有限,但也大概勾勒出了一个鲜活的日本农业图景。

不可否认,作为一个农业发达国家,我们和日本农业之间依然也有差距。但中国作为一个刚解决温饱问题不到40年的国家,现在最主要的追求仍然是“吃得饱”,而日本早已进入了“吃得好”“吃得精”甚至“吃得环保”的阶段。

日本的精致农业,或许会成为我国部分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用限的资源,追求极致的品质与价值。但更多地方,仍然要追求规模、产量和效率,我们无法完全照搬日本精耕细作、高成本的模式。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农业对我们没有借鉴意义,向日本农业学习的精髓,在于如何推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如何做好土壤改良提升土壤有机质,如何提高我们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国际竞争力。

我们既要有正视差距的清醒,也要有走好自己道路的定力与信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