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省农媒走基层】丁河镇木寨猕猴桃小镇:文旅融合饱含情谊,小镇成为亮眼名片!
打造一个文化小镇需要什么要素?
成为一张文旅名片应该付出什么样的努力?
乡村振兴还能走哪条路?
丁河镇木寨村做出了优秀示范,猕猴桃小镇的美景深深印在走基层团队一行人的脑海中。
2019年,在312国道猕猴桃产业发展示范片区,规划建设全县第一个乡村特色小镇——猕猴桃小镇,旨在宣传猕猴桃文化,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完善农村功能,促进乡村振兴。
猕猴桃小镇涵盖简村、茶峪、木寨、奎文、东岗等7个村27.5平方公里。重点在木寨村上庄组,规划设计猕猴桃小镇。主要建设“一路一村两馆三园”。
“一路”就是14.7公里的顺义大道,已成为当地群众的产业路、致富路;
“一村”即猕猴桃文化村;
“两馆”即猕猴桃展览馆、马头砦抗日战争纪念馆;
“三园”即万亩猕猴桃示范园、电商物流园和马头砦抗战遗址纪念公园。
木寨猕猴桃小镇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以特色产业为核心、以文化融合为路径、以富镇富民为目标,将当地独特的猕猴桃产业、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有机集合,并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便利的区位交通,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农游一体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全省猕猴桃产业科普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特色产业壮大促进农游一体。
在小镇涵盖的万亩猕猴桃示范区内,进行坑塘、截潜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4000余亩基地灌溉难题,打造2000余亩水肥一体化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电商物流园一处,不仅提升果品果质,也打响品牌口碑,将亩均综合效益提升20%以上。
同时,在小镇内充分融入猕猴桃元素,统一规划、设计,动员各家各户制作“金艳人家”“徐香人家”等特色牌匾,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开辟精品采摘园,吸引游客体验猕猴桃采收、果酒制作、田间直播等,既丰富农游体验,也促进群众增收。
以乡风文明建设促进文旅融合,发挥“一约四会”的积极作用,推动村民自治,改变陈规陋习、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利用乡村大舞台、文化活动广场、室外读书角等阵地,丰富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推动小镇整体呈现风景美、风尚美、风俗美、风气美的文明新气象。
融合抗战、民俗、哪吒文化,建成马头砦抗战纪念公园、民俗文化广场、农耕文化长廊等,把丰厚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优势,吸引游客就餐小憩、游玩打卡,年接待游客超3万余人次。以人居环境提升促进乡村发展。
丁河镇木寨村党支部书记张栓志在回忆当初猕猴桃小镇的打造时,现在依然难掩激动,这座小镇承载着丁河镇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文化底蕴,也负担着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未来期盼。他表示,猕猴桃小镇为农村发展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也为村民带来了乡村生活新的希望。
几年来,木寨村完成小镇范围内7村道路绿化20余公里,户厕改造260户,拆除各类违建、残垣断壁280余处,栽植各类花卉苗木30万余棵,设置骑行驿站、交通驿站等,沿线7村均达到“四美乡村”创建标准,“五美庭院”创建率达70%以上。环境的美化擦亮了乡村发展的底色,集生态观光、商贸流通、科普教育、文明实践、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猕猴桃小镇已然成为展现西峡乡村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的浪潮不断涌动,丁河镇木寨村猕猴桃小镇也一定会把当地文化更好的宣传出去,实现乡村振兴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