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杀菌剂氟菌喹啉的合成方法与杀菌活性
氟菌喹啉(quinofumelin)是由日本三共农业株式会社(2007年被三井化学合并)于2005年率先发现的新型喹啉类杀菌剂。2018年2月,拜耳公司与日本三井化学达成协议,获得该化合物在全球范围内的独家开发及销售授权。Quinofumelin的作用机制为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ihydroorotate dehydrogenase;DHODH),该酶是病原菌核酸合成代谢中的关键靶标。这种基于酶靶点阻断的作用机理,显著区别于传统杀菌剂,为用于抗药性治理的新型杀菌剂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Quinofumelin凭借其新颖的作用机制与广谱杀菌活性,可有效防控果树、叶菜、油菜及水稻等作物上的多种真菌性病害。文献报道其对疮痂病、灰霉病、稻瘟病、菌核病、赤霉病和炭疽病等均表现出显著防效。本研究旨在探索其易于实验室操作的合成方法,了解其生物活性特征,为喹啉类杀菌剂的分子设计提供依据。对专利文献方法进行总结和筛选,以3-氰基喹啉为起始原料,经环合、溴化和氟化3步反应成功合成目标化合物quinofumelin(合成路线见图1),进而通过温室活体试验评价其对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小麦赤霉病、黄瓜白粉病、黄瓜炭疽病、番茄灰霉病、玉米锈病的杀菌活性。
图1 Quinofumelin的合成路线
1.1 仪器和试剂
核磁共振波谱仪(JNM-ECZ600R),日本电子株式会社(JEOL Ltd.);高分辨质谱仪(Q Exactive Focus),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c.);旋转蒸发仪(R-210),瑞士步琦公司(BUCHI Labortechnik AG);磁力搅拌器(MR Hei-Tec),海道尔夫仪器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快速柱层析用硅胶(150~750μm),青岛海洋化工厂。氯苯、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无水硫酸钠、氯化钠、三乙胺三氟化氢、二溴海因、偶氮二异丁腈、3-氰基喹啉、2-甲基-1-苯基-2-丙醇,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所有试剂均为市售化学试剂,未经进一步处理。
1.2 3-(3,3-二甲基-3,4-二氢异喹啉-1-基)喹啉(3)的合成
冰浴条件下,向250 mL三口瓶中依次加入3-氰基喹啉(1,1.54 g,10 mmol)与二氯甲烷(10 mL),搅拌下缓慢滴加浓硫酸(2 mL)。继而匀速滴加2-甲基-1-苯基-2-丙醇(2,1.5 g,10 mmol)。滴加完毕持续搅拌5 min后移除冰浴,室温条件下继续反应2 h,通过TLC监测原料点消失,将反应液冷却至0℃,缓慢倾入50 mL冰水中淬灭。分离两相后,水相用乙酸乙酯(15 mL×3)萃取。合并有机相,经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后,旋蒸除去溶剂。残余物通过柱色谱纯化(乙酸乙酯与石油醚体积比为1︰5),获得无色油状产物3-(3,3-二甲基-3,4-二氢异喹啉-1-基)喹啉1.28 g,收率85%。1H NMR(600 MHz,CDCl3)δ:9.09(d,J=2.1 Hz,1H),8.36(d,J=1.8 Hz,1H),8.15(d,J=8.5 Hz,1H),7.87(d,J=8.0 Hz,1H),7.76(t,J=7.0 Hz,1H),7.57(t,J=7.9 Hz,1H),7.41(t,J=7.3 Hz,1H),7.27(s,1H),7.22(d,J=7.6 Hz,1H),7.19(d,J=7.4 Hz,1H),2.86(s,2H),1.32(s,6H)。HRMS[M+H]+:287.1542。
1.3 3-(4,4-二溴-3,3-二甲基-3,4-二氢异喹啉-1-基)喹啉(4)的合成
于500 mL三口烧瓶中依次加入3-(3,3-二甲基-3,4-二氢异喹啉-1-基)喹啉(3,1.2 g,4.2 mmol)、氯苯(150 mL)、二溴海因(1.3 g,4.5 mmol),升温至93℃并恒温搅拌5 min,分3批加入偶氮二异丁腈(0.23 g,1.4 mmol)。维持温度继续反应2 h,通过TLC监测原料完全转化后,将体系冷却至室温,缓慢滴加去离子水(20 mL)进行淬灭。分离有机相与水相,水相用乙酸乙酯(30 mL×3)萃取。有机相合并后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旋蒸除去溶剂,直接获得3-(4,4-二溴-3,3-二甲基-3,4-二氢异喹啉-1-基)喹啉(4)油状粗产物,无需纯化即可进行后续反应。
1.4 Quinofumelin的合成
向含有上一步反应得到的3-(4,4-二溴-3,3-二甲基-3,4-二氢异喹啉-1-基)喹啉粗产物的反应瓶中加入氯苯(150 mL),磁力搅拌下缓慢滴加三乙胺三氟化氢(0.676 g,4.2 mmol)。升温至85℃恒温反应6 h,通过TLC确认原料完全转化。体系冷却至50℃后,匀速加入去离子水(30 mL)淬灭反应。转移混合液至分液漏斗,分离的水相用乙酸乙酯(150 mL×2)萃取。有机相合并后经饱和氯化钠溶液(50 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旋蒸浓缩。残余物经硅胶柱色谱分离(乙酸乙酯与石油醚体积比为1︰5),获得目标化合物白色固体0.88 g,熔点136.1℃。1H NMR(600 MHz,CDCl3)δ:9.13(d,J=2.1 Hz,1H),8.38(d,J=1.9 Hz,1H),8.18(d,J= 8.5Hz,1H),7.87(t,J=8.5 Hz,2H),7.78(td,J=7.0,1.26 Hz,1H),7.65(t,J=7.5 Hz,1H),7.60(t,J=7.9 Hz,1H),7.53(t,J=7.6 Hz,1H),7.32(d,J=7.7 Hz,1H),1.44(s,6H)。HRMS[M+H]+:323.1439。
2.1 材料与方法
试验采用活体盆栽生物测定法,2叶期水稻苗作为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的试验寄主植物,2叶期黄瓜苗作为黄瓜白粉病和黄瓜炭疽病的试验寄主植物,2叶期番茄苗作为番茄灰霉病的试验寄主植物,叶期小麦苗作为小麦赤霉病的试验寄主植物,2叶期玉米苗作为玉米锈病的试验寄主植物。将quinofumelin溶于丙酮(助溶剂),加入含0.1%吐温-80的水溶液稀释至目标浓度。采用作物喷雾机将配制好的药液均匀喷施于相应的寄主植物上,设含0.1%吐温-80的清水为空白对照,每处理3次重复,处理后第2天进行病害接种。接种后移入(24±1)℃、RH>90%、黑暗的人工气候室保湿培养24 h,后转至温室常规培养。空白对照充分发病(约7 d)后,按美国植物病理学会《A Manual of Assessment Keys for Plant Diseases》评估防效,其中0表示无活性,100%代表完全防治。
2.2 结果与分析
初步杀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在400 mg/L质量浓度下,quinofumelin对水稻稻瘟病、番茄灰霉病、黄瓜炭疽病和小麦赤霉病具有100%防效,但对水稻纹枯病、黄瓜白粉病、玉米锈病防效为0。降低剂量对水稻稻瘟病、小麦赤霉病、黄瓜炭疽病和番茄灰霉病进行进一步活性测试,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Quinofumelin室内杀菌活性
在100 mg/L质量浓度下,quinofumelin对水稻稻瘟病、小麦赤霉病、黄瓜炭疽病的防效均达90%以上,但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仅达到30%;在6.25 mg/L质量浓度下,quinofumelin对水稻稻瘟病和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分别为90%和80%,对黄瓜炭疽病和番茄灰霉病的防效为0。Quinofumelin对水稻稻瘟病的活性与同等剂量下的对照药剂嘧菌酯相当;对小麦赤霉病的活性与同等剂量下的丙硫菌唑基本相当,优于氰烯菌酯。
通过对quinofumelin相关专利等文献的总结与实验探索,以3-氰基喹啉为起始原料,经3步反应合成目标产物,并通过核磁和高分辨质谱确定其结构。室内杀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水稻稻瘟病和小麦赤霉病的杀菌活性很高。
Quinofumelin是具有新作用机理的化合物,该类化合物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和对作物的安全性,这使得quinofumelin能够覆盖更多作物和病害类型。未来喹啉类化合物凭借优异的防效和成本优势,有望与SHDI类杀菌剂形成差异化竞争,因此对quinofumelin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
原标题:新型杀菌剂quinofumelin的合成与杀菌活性
来源:《农药》2025年第10期
作者: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 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农药创制与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冯梓航 李慧超 孙庚 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