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农资行业,多亏一位老农资人的引路。他深耕行业30多年,是妥妥的实战派。平日里和同行交流,我总忍不住提起他——不是因为生意规模,而是他总能用最朴素的话,点透行业里被忽略的本质。
前段时间聊起当下热门的“农资人IP打造”,不少博主都在说“未来是IP的时代,个人和门店IP才是影响力核心”。我本以为他会认同这份“新潮”,没想到他直接摆摆手:“净是扯淡的东西。”
这话让我忍不住争辩:“这可不是扯淡,现在做IP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门店位置,让大家觉得老板实在靠谱、懂农资,才能吸引客户啊!”
他没急着反驳,只慢悠悠抛了个问题:“你说的都对,但客户奔着‘实在’和‘专业’来了,到店里一看,没他要的东西、没合适的产品,有啥用?”
接着,他就讲起了自己做水稻种子生意的试错——他干水稻种子这行已经二三十年,即便现在所有水稻种子加起来,一年能稳稳卖出六七十万斤,也从没想过“守着老本过日子”。相反,他每年都会主动去对接两三个种子新品,与此同时,还会定期梳理手里的老品种,一旦发现某个老品销量持续下滑、农户反馈变差,就果断把它淘汰掉,给新品腾出行列。
你别觉得引进新品容易,我试新品的失败率能到80%_100%。有时运气不佳,两三年对接不到好种子,他说这话时语气很实在,没有一点回避,“但再难也得做,因为农户的需求在变,粮食收购需求也在变,土壤情况、气候条件也在影响收成,我不先试,怎么知道哪个品种真的适合他们?”
所以每次接了新品,他都会专门找不同地块做示范田试种:春天看发芽率,夏天观长势,秋天测产量,全程盯着记录;除了品种本身,他还会盯着合作公司的政策——承诺的售后支持到不到位、说的补贴能不能兑现,这些都要在试种周期里一一验证。等一年试种、布点结束,他会砍掉那些不符合当地种植的新品,只留下真正能帮农户增产、适配本地种植的好品种,再替换掉店里那些快要被迭代老品种。
“农户来买水稻种子,不是冲我这个人来的,是冲‘在我这儿能买到好种、能种出好收成’来的。”他说这话时很笃定,“要是我图省事,不引进新品、不淘汰老品,再过两年,店里的种子都跟不上农户的需求了,就算我IP做得再响,人家也不会来。”
说到这儿,他忍不住提,跟他合作的一些乡镇农资店:“一说推新品,都等着看别人做,等别人把品推火了,又来找我要,还抱怨‘为啥给邻居不给我’。可他们不想想,没有敢试、敢推的劲儿,哪来的好产品?没有好产品,就算把自己吹得再响,客户来了也留不住啊!”
其实他不是否定IP的价值,而是反对“重噱头、轻根本”。对乡镇农资店来说,IP是“面子”,好产品才是“里子”——门店位置再显眼、老板人设再讨喜,若没有经过试种验证、适配本地需求的产品,农户一次买得不满意,下次就不会再来。
反过来,要是能像他这样,每年主动投入精力试新品、筛好品、汰老品,把“我家的种子能增产”“这个肥料适合咱这儿的地”变成农户口口相传的事实,这本身就是最扎实的“IP”。毕竟农户要的不是“网红老板”,是能帮他们把地种好、多打粮的“靠谱农资人”。
所以,做农资生意,与其急着学做IP、搞推广,不如先沉下心多找一块示范田,多试一个新品,多替农户想一层“这东西到底好不好用”。等手里有了经得起考验的好产品,再配上真诚的服务,不用刻意宣传,农户自然会找上门来——这才是乡镇农资店最该走的“长久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