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栽培管理中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毒性病害,花叶病
苹果花叶病是苹果栽培管理中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毒性病害,在我国各苹果产区普遍发生流行,病株率高,发生率一般5%,严重果园发病率可高达60%。花叶病常表现为花叶、斑驳、坏死等症状,破坏苹果树正常生理机能,导致叶片光合作用减弱、树施衰弱、产量减少、品质下降,影响其商品价值,严重威胁苹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除苹果外,还危害梨、山楂、海棠、花红、木瓜等果树。
一、苹果花叶病的症状特征?与黄叶病的区别
苹果花叶病主要危害叶片,枝条和果实无明显病症。叶片受侵染后症状与苹果花叶病症状与寄主品种、病原株系、病毒含量、病情轻重及光照、温度等环境条件等关系密切。可形成下列5种症状:
叶片产生数量不等、无特定大小和形态的鲜黄色斑点是诊断苹果花叶病最为明显的症状。但生产中因症状相似,极易把花叶病与缺铁黄叶病相混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黄叶病是一种非侵染性生理病害,主要是由于苹果树体组织缺铁而影响叶绿素的形成,造成叶片失绿黄花。
黄叶病的主要特征是先从新梢顶端的嫩叶显症,而老叶症状轻。初期叶片叶肉变黄,而叶脉仍为绿色,呈现绿色网纹状,后期叶片严重失绿黄化,并逐渐变白、焦枯、落叶。
二、病原菌
苹果花叶病是由病毒性病原侵染所致。雀麦花叶病毒科的苹果花叶病毒(Apple mosaic virus, ApMV)极大可能是引起我国苹果花叶病的主要病原。
三、苹果花叶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苹果花叶病毒主要通过嫁接等无性繁殖传播,无论是砧木还是接穗均能传播。农事操作、昆虫等也可传播,但传播率低。:
3.1苗木、嫁接传播
许多果农普遍对花叶病的防控安全意识不强,危害认识不足,新建果园对脱毒苗需求不强烈,片面从价格考虑从非正规繁育基地采购,增加了病毒病的传染概率。品种更新时,接穗、插条采集随意,一旦母树染病会导致病毒病快速传播,繁殖系数越高,扩散也越快、范围也越广。带毒的苗木及接穗销售与运输是苹果花叶病快速、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导致新建园和高接园花叶病发生流行严重的主要原因。
3.2修剪传播
修剪完染病树体后,剪、刀、锯等田间修剪工具可能成为病菌的携带者,直接修剪健康植株,病毒可能会通过修剪而扩散至整个果园。传播概率的大小与修剪病树和正常植株时的间隔时间长短有关。
3.3根系接触传播
随着苹果树龄增加,根系伸展范围越来越宽阔,临近果树的根系极可能相遇缠绕,病毒则通过根系接触进行传播。这种传播较嫁接慢,但随着树体生长,危害也会逐年加大。
3.4昆虫传播
蚜虫、木虱、粉蚧、柱干害虫等刺吸性昆虫也可能成为病毒的传播媒介。
四、发病规律
花叶病是一种系统性全株病毒性病害,染病后整个树体带毒,在树体内不断增值积累,终生危害。花叶病症状表现与苹果品种、管理水平、环境条件等密切相关。花叶病症状从早春萌芽即出现病叶,4-5月份发病最重,7-9月份高温季会逐渐隐退,秋季凉爽后又恢复发病,轻型症状表现较为明显的高温隐症现象。不同品种感病性差异大,红星、元帅等品种轻度感病,富士、金冠、秦冠、青香蕉等高度感病。果园管理粗放,偏施氮肥、有机肥投入不足、营养元素失衡,栽植过密、枝叶繁茂、果园郁闭、通风透光不良,留果多、负载量过重,导致树施衰弱,抗逆性差,病毒蔓延快,发病重。
五、防治措施
目前尚无根治苹果花叶病的特效药剂和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立足于提前预防,培育脱毒苗木、严格挑选健株的接穗是预防花叶病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3.1 培育和利用无毒苗木和接穗。
通过组织培养培育脱毒苗木,检测无毒后再进行育苗繁育,建立脱毒苗木繁育圃和采穗圃。选择树势强、无病状、产量稳定、品质优良的健壮植株的嫁接繁育新品种、取穗扩繁。新植园尽量从正规育苗基地采购纯正优良、品质达标的脱毒苗木,加强苗木病毒检疫,从源头解决花叶病问题。育苗苗圃发现病苗时应彻底拔出铲除。
3.2 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有机肥及农家肥,合理配施氮磷钾肥料,避免盲目投入氮肥,补充Ca、Fe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培肥壮树;合理修剪,疏除过密枝、徒长枝,改善通风透光性;调整树体负载量,控制叶果比,每个果有足够的叶片供应养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性。
3.3 严防交叉感染
果园发现病株,要及时做好标记,剪刀、锯等修建工具做好专用,避免与健株共用,防止交叉感染,用后及时用肥皂水、75%酒精或过氧乙酸进行消毒处理。树势衰弱、丧失结果能力的病重树,要及时彻底铲除。刨除病树后,病树处的土壤需进行深翻、晾晒、消毒处理。及时防治虫害,
3.4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洒植病灵乳剂、丙多·吗啉胍、氨基寡糖素、盐酸吗啉胍·乙酸铜、生物制剂BSPV等,间隔2周喷一次,连续喷2-3 次。喷施时,可添加锌、钼等肥料和海藻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以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