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播麦田杂草绿色防控技术意见,优秀药剂推荐
小麦是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麦田杂草是影响我省小麦生长最为严重的有害生物之一。近年来,由于茬口紧张,加之轻简化栽培技术应用、机械跨区作业,麦田杂草种群演替复杂、发生种类增多、发生程度趋重,对小麦生产和粮食稳产构成严重威胁。为切实做好2025年秋播麦田杂草防控工作,有效夯实来年夏粮丰产丰收基础,现提出秋播麦田杂草绿色防控技术意见。
结合往年麦田杂草草相、密度以及田块特性、天气情况,树立“稻麦田杂草周年综合治理”理念,充分发挥农业措施压低杂草发生基数的作用,科学运用“土壤处理为重点、茎叶处理为补充”的化学除草措施,坚持“治早治小”原则,重点抓住播后苗前和苗后早期这“两个关键时期”;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有效控制麦田杂草发生危害。重点防除菵草、看麦娘属、耿氏假硬草、多花黑麦草等禾本科杂草,猪殃殃、繁缕、牛繁缕等阔叶类杂草。麦田杂草防除处置率达90%以上、综合防除效果达90%以上,杂草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根据小麦播种方式、耕作制度、田间草相等情况,结合主要杂草抗药性水平,综合运用农业措施、生态措施和化学措施,提高麦田杂草防控效果。
(1)农业措施。强化种子调运检疫,推广使用合格的商品种,减少毒麦、节节麦等外源杂草扩散风险。坚持适期适量播种,做好平整土地、田间沟系配套、科学施肥、合理密植、播后镇压等田间管理措施,营造“苗欺草”的农田生态环境,减轻杂草发生危害。
(2)生态措施。及时清除田边、埂边和沟渠边等“四边”杂草,有效减轻外源杂草进入麦田发生危害;结合周期性深翻(或深旋)整地,将土壤表层的杂草种子翻埋于深处,创造不利于杂草出苗的生态环境,降低杂草发生基数。
(3)化学措施。坚持因苗、因田施策,抓住播后苗前、小麦齐苗期和返青拔节前3个麦田杂草防控关键时期,合理选择药剂品种,有效减轻麦田杂草发生危害、降低除草剂药害风险,争取麦田杂草防控主动权。土壤封闭:小麦播后苗前、土壤墒情适宜时,可选用氟噻草胺(或丙草胺)+吡氟酰草胺(或氟吡酰草胺)+异丙隆、丙草·异丙隆、氟噻·吡酰·呋等土壤封闭处理剂;上年多花黑麦草、大穗看麦娘发生严重的旱茬麦田,可选用砜吡草唑及其复配剂进行封闭处理。每亩用水量以30~40 kg为宜。“封杀”结合:在小麦齐苗期、土壤墒情适宜时,选用具有封闭处理和茎叶处理双重活性的除草剂品种或复配组合,如吡酰·异丙隆、吡酰·异丙隆+氟噻草胺、异隆·丙·氯吡或“异丙隆+封闭药剂”等,进行“封杀”除草。每亩用水量20~30 kg为宜。茎叶补治处理:小麦3~5叶期,根据田间残留草相草龄合理选择有针对性的除草剂品种。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可选用甲基二磺隆、甲二·异丙隆、唑啉·炔草酯、氟唑·炔草酯、氟唑磺隆·甲基二磺隆、氟唑·异丙隆、环吡·异丙隆等药剂进行茎叶处理;以阔叶草为主的田块,可选用氯氟吡氧乙酸、2甲4氯、2甲·双氟、唑草·苯磺隆、双氟·唑草酮、双氟·氟氯酯、氟吡·双氟、氟吡·双唑酮等药剂进行茎叶处理。每亩用水量15~20 kg为宜。
(1)科学选药。要根据田间草相或上年度杂草发生情况,合理选择对路除草剂;要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和发展。要合理混配使用除草剂品种,降低药害风险,苯醚甲环唑与氯氟吡氧乙酸混用易产生药害。另外,由于后茬水稻对砜吡草唑敏感,后茬种植水稻的麦田不推荐使用。
(2)掌握时机。要根据苗情、草情、墒情、天气等因素,因地制宜化除。要坚持“治早治小”,茎叶处理尽量掌握在杂草3叶期前。冬前茎叶处理,宜在小麦3叶1心后,杂草基本出齐时进行,要注意避开低温寒流;冬后开展茎叶处理时,要严格掌握在小麦拔节前用药。
(3)注意墒情。要根据土壤墒情合理选择用水量,冬前土壤封闭若遇干旱天气、土壤缺墒时,可趁雨后及时施药,或通过加大用水量人工造墒提高土壤封闭效果,封闭用药后田间不能积水。如遇长时间降雨或暴雨,要及时清沟理墒、排水降渍,降低药害风险。
(4)关注气温。要选择在气温5℃以上晴好天气施药。阴雨天、大风天禁止用药,以防药效降低及雾滴飘移产生药害。异丙隆、甲基二磺隆、二磺·甲碘隆、唑草·苯磺隆等药剂在强寒流前后用药易产生药害,尤其要避开秋冬季第一次强寒流前用药,降低药害风险。
(5)安全环保。施药结束后,请将农药包装废弃物及时送至指定回收点,请勿随意丢弃,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来源:江苏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