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补贴不种地?这些法律后果跑不了!
承包数百亩稻田申领政府补贴后,却玩 “失踪” 撂荒或擅自转包他人 —— 这种看似 “钻空子” 的行为,实则已触碰法律红线,必须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一、行政责任:
补贴追回 + 资格受限,信用污点难抹去
根据《2025 年稻谷生产补贴政策解答》《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解读》等政策文件,此类行为将面临严厉的行政惩处:
全额追回虚报、冒领、套取的补贴资金,一分不少;
直接取消当年及次年的补贴申领资格,断后续补贴渠道;
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同时 2 年内不得申报任何农业扶持项目;
若行为情节严重、涉嫌犯罪,将直接移送司法机关立案侦查。
二、合同违约责任:
土地收回 + 赔偿损失,承包权益全落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及《责任田承包经营合同》等相关约定,发包方有权依法追究承包方违约责任:
承包方擅自转包土地、弃耕撂荒或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发包方可直接解除承包合同;
土地连续 2 年出现弃耕抛荒情况的,发包方有权无偿收回承包土地;
因承包方行为造成土地地力损害等后果的,需承担土地恢复费用及相关损失赔偿;
未经发包方同意擅自将土地转包给他人的,视为严重违约,发包方可立即终止合同并追究责任。
三、刑事责任:
涉嫌诈骗 + 可能判刑,牢狱之灾躲不掉
若承包方以虚构种地事实、隐瞒转包 / 撂荒真相等虚假手段骗取国家财政补贴,且涉案金额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将涉嫌刑事犯罪:
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266 条,构成诈骗罪,面临拘役、有期徒刑等刑罚;
若案件涉及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协助套取补贴等情况,相关公职人员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397 条,构成滥用职权罪;
一旦刑事立案,除需全额退缴非法所得外,还将依法被判处刑罚,留下终身犯罪记录。
四、一句话警示
拿了补贴不种地、玩失踪、乱转包,绝非 “聪明之举”,而是明确的违法行为!轻则退钱、丢资格、失信用,重则丢土地、吃官司、坐大牢。
举报渠道与建议
若您作为发包方、村干部或知情群众发现此类违法行为,可立即向以下部门举报,依法维护土地管理秩序和国家财政资金安全:
乡镇农业办公室
县级农业农村局
县级财政局
举报时可明确提出以下诉求:启动专项调查程序、全额追回违规补贴资金、依法收回承包土地、追究相关人员行政及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