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关切的高蛋白玉米,结出“金穗子”!
实验室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汇聚政产学研金等多方优势资源和力量,共同探索以“用”为导向的“边研究、边开发、边应用”模式,在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研究与推广领域实现多项突破。关键基因研究成果登上国际期刊《细胞》,研究成果发表即实现落地转化;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交叉学科协同攻关;武汉万亩示范基地喜获丰收,全产业链闭环模式初步建成。
2025年8月,高蛋白玉米机械化采收作业(晏华华 摄)
据团队介绍,传统的饲料粮是把玉米作为能量源,豆粕作为蛋白源。每年全国进口大豆约1亿吨,大部分是给畜禽当“蛋白饲料”。如果玉米蛋白含量得到提高,就能既当“能量源”,又做“蛋白罐”,实现一物两用。
经测算,若全国玉米蛋白含量提升1个百分点,可少进口700万到800万吨大豆。团队在推动高产高蛋白玉米研发的同时,发现调控玉米籽粒含水量的关键基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上。利用这一关键基因改良和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在玉米籽粒完全成熟时可以实现快速脱水,实现玉米籽粒机收的同时降低籽粒破损率,1亩地最高可以节约成本150元。成果发表后立即签约转化,推动技术成果快速落地。
2024年11月13日上午,宜机收玉米产学研合作研讨会现场,进行了成果转化签约仪式(晏华华 摄)
一年来,高产高蛋白玉米的种子,从实验室撒入田间,历经春季干旱、夏季高温等考验。今年8月5日,在武汉经开区邓南街道捞子湖村,伴随着玉米籽粒收获机的轰鸣声,高蛋白玉米迎来丰收。
专家采样测定,此次收获的玉米籽粒蛋白质平均含量为10.8%,较市面上主栽玉米品种蛋白质平均含量高2个百分点,同时还能实现增产10%。这批高蛋白玉米被养殖企业溢价30至60元/吨收购,带动农民增收、产业增效。
高蛋白玉米全产业链协同推广模式介绍(晏华华 摄)
为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湖北洪山实验室与华中农业大学、未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相关科研单位、种植基地和养殖企业,打通高蛋白玉米“种质创制、品种研发与标准制定—高蛋白玉米专种、专收、专用—高蛋白玉米饲料降本与养殖增效”全产业链闭环,农户、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均能在这种模式中获益。今年,武汉市首创高蛋白玉米种植补贴政策,全市高蛋白玉米全产业链展示示范面积达10455亩。
2025年8月,武汉市高蛋白玉米全产业链展示示范基地累计10455亩(晏华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