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农机化规划发展有话要说

作者:农业机械 内容团队 2025/8/12 9:05:34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是“十五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核心目标与路径导向。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看法,供相关方面参考。一、我国农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成绩亮眼1、农机总台数下降台均马力增加明显2023年,拖拉机拥有量2112.5万台,总台数下降,台均马力增加明显。谷物联合收割机2023年拥有量达到242.5万台,比“十三五”末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是“十五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核心目标与路径导向。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看法,供相关方面参考。
一、我国农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成绩亮眼
1、农机总台数下降台均马力增加明显
2023年,拖拉机拥有量2112.5万台,总台数下降,台均马力增加明显。谷物联合收割机2023年拥有量达到242.5万台,比“十三五”末期增幅达10.5%,年均增速为3.4%,比“十三五”下降0.4个百分点,总动力增幅达21.9%,年均增速为6.8%,比“十三五”收窄1.2个百分点,台均动力增幅达10.3%,年均增速为3.3%,比“十三五”扩大0.2个百分点。动力增速显著高于拥有量增速,大型化高端化发展趋势明显。
2、农机装备高端化、大型化、智能化、国产化率迅速提升
操作便利化、舒适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采棉机、动力换挡拖拉机技术创新不断获得新突破,新能源农机以及丘陵山地适用拖拉机已部署一线,设施巡检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到2023年底,各类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达到260万台,大面积推广应用高性能单粒精密播种机、电驱高速精量播种机、驱动耙播种机等新型播种机械,创新升级联合收割机脱粒清选技术,实现了在机播环节增产量、在机收环节减损失,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
3、农机化薄弱环节加快突破
2024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小麦、水稻、玉米三大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7.8%、88.0%、91.7%。水稻栽植、油菜种植与收获、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棉花收获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模式已趋成熟,增速处于快速提升阶段。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等细分产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在更多领域、品种、环节上,对农业机械化的多样化需求日益迫切,全面机械化普及提速。
4、农机社会化服务“强筋壮骨”
全国农机服务组织19.6万个,其中农机合作社7.9万个,“十四五”前三年年均增速分别为0.1%和1.8%,从业人员数量开始减少。我国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还在发展壮大,服务能力加快提升。从菜单式到农机作业全托管、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新业态持续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规模化、集约化趋势更加凸显。
二、“十五五”农机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十五五”农机化面临的机遇
“十五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处于政策支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需求拉动升级的关键阶段,面临多重有利机遇。
制度环境与人口结构变化提供历史契机。“十五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制度调整将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增长:“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对农机化的投入大幅增长,2024年新一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实施,突出“优机优补”“有进有退”,补贴标准“有升有降”,引导农机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机装备视为高科技领域,强调其在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撑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政策导向。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强劲动力。“十四五”期间,国家通过重大科研专项(如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重点研发计划等,加大农机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技术成果进入收获期。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全产业链一体化协同机制逐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和稳链强链水平显著提升。“十五五”期间,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进一步融入农机装备,推动智能化升级,提高作业效率和精准度。
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需求拉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需要农业机械设备和新兴技术的支撑。农业机械化不仅提升了农村劳动力效率,还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乡村振兴项目的多元化(如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融合),推动了农机装备的创新与应用,特别是计算机、传感器、卫星定位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革命性突破。
宏观经济与农民收入增长的支撑。2023年,我国GDP增长5.2%,宏观经济稳定回升,内需支撑力增强,为农机行业发展提供了稳固基础。同时,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7%,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产业融合(如一二三产业协同),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升了农民对农机的购买能力。
完整产业体系与超大规模市场的有力支撑。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产出规模和最为丰富的农机应用场景(如丘陵山区、平原、设施农业等),日益健全的农业基础设施(如高标准农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北斗导航)的赋能,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内需潜力的释放和供给体系质量的提升,将为“十五五”农机化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2、“十五五”农机化面临的挑战
农业规模经营水平有待提高。目前的规模经营多为农户土地集中的“分散式规模”,而非连片式、标准化规模经营;农机装备结构亟待优化。老旧低效装备占比高,部分地区(如黑龙江省)20马力及以下拖拉机占比达45.7%,技术状态下降,超期服役现象严重,能耗高、效率低;高端装备比例低。大型拖拉机、高效复式作业机械(如联合整地机、精量播种机)比例偏少,植保施药机械以非标自制机为主,优质高效机型占比低;农机化装备短板依然突出。关键环节缺失,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水平较高,但高效植保(如无人机施药)、秸秆还田离田、经济作物(如蔬菜、水果)机械化等领域,缺少高效适用的农机装备;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力度不足、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优势不强。

“十五五”时期,农机化发展既面临政策支持、科技创新、需求拉动等多重机遇,也需应对规模经营、装备结构、技术推广等挑战。未来,需通过优化政策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推进规模经营、完善推广体系等措施,推动农机化向高质量、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