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天化到拜耳,谁在瓜分云南百亿农资市场?
据《2016—2023年云南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云南省化肥整体施用量为235.58万吨,2022年为183.38万吨,传统的氮磷钾肥随之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2016年云南省农药施用量为5.86万吨,2022年已降至4.09万吨。
农资施用量下降了,需求就减少了吗?再一次踏上云南的土地,笔者一行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与逐渐下降的施用量相比,云南市场各类农资产品的活跃度并未消沉,且竞争依旧相当激烈。
无论是化肥农药,都以针对作物痛点问题为主,全程种植服务为辅,实现对农户的精准把控,并且随着农户对农资产品的需求更加鲜明清晰,不同区域、不同海拔的不同作物用肥用药也愈加细分。
云南省2015—2022年化肥施用量(单位:万吨)
云南省2015—2022年农药施用量(单位:万吨)
化肥:主流企业稳坐高台
与传统氮肥等肥料的用量相比,云南近年来的复合肥使用量其实略有增加:2020年下降到52.45万吨,2022年又上升到55.33万吨。
目前。云南市场主流的复合肥品牌包括云天化、新洋丰、云图控股、金正大、芭田、史丹利、中化等。
其中,作为云南本土的龙头企业,云天化市场占比超40%,上述主流企业以及本土企业农家乐等分食了剩余60%,并且卖点各有千秋。
譬如金正大缓控释技术领先,在云南多雨山区功效显著;新洋丰凭借性价比脱颖而出,产品稳定性强,适配不少特性需求;芭田的高端系列品质稳定,功能突出,在经济作物上有一定知名度。
云南作物以蓝莓、葡萄、花卉和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这些作物对中微量元素需求比较明显,特别是硼、锌、铁、镁,也为复合肥增加了更多使用场景。
与此同时,由于农户的思想在不断转变,为顺应市场变化,农资企业也在积极调整市场策略,以便更好地链接农户。各地区的经销商则选择重点做样板市场,在服务好农户的同时又能够扎牢自身根基,扩大影响力。
农药:外企占优,国产崛起
据悉,云南农药市场规模达到60亿,其中60%的份额被跨国公司占领。如先正达5个亿、巴斯夫4个亿、拜耳4个亿、科迪华3个亿,比较有影响力的产品有先正达的克来傲、巴斯夫的格力高、拜耳的拿沃安、科迪华的增威赢绿等。同时,UPL、安道麦等其他外企的销售额也占比不少,他们凭借进入时间早、品质稳定、专利化合物等优势,稳居市场的第一梯队。
外企在品牌、口碑、销售额等方面占优,国产农药则是越来越“卷”,也卷出了一片天。
国内企业以较早布局的美邦和诺普信为主,西大华特、海利尔、中农立华、泽丰、新农等企业也逐渐崭露头角,获得认可。
美邦和诺普信针对云南的经济作物开发出专用药剂,能够针对性地解决病虫害,已经有了很强的品牌认知;宇龙、西大华特、海利尔、广东真格牢占杀菌剂板块,中农立华、扬农化工专注治理抗性小虫,郑氏化工、四川国光、远大科技发力植调剂,都保持着不错的增长。
不同作物有着不同的病虫害,对农药产品的需求也各有不同。
云南安喜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尤斌表示,鲜切花在种植过程中的需求主要是杀菌剂和防治抗性小虫的产品,杀菌剂如代森锰锌,小虫包括红蜘蛛和蓟马,都是使用的特效药和定制药,这两方面主要用的是河南和山东企业的产品。
同做花卉种植的玉溪安誉诚总经理谭中安也表示,进口产品的影响力相对国产品牌还是比较大,但是国产品牌如杀菌剂类禾本、正邦、海利尔、联合利农、真格,调节剂类国光,都属于产品好、服务全的产品,很受欢迎。
整体来看,在云南市场仍是外企占优,国内企业具有品牌力和认知度的并不多,大多数时候是“谁的推广力度大,就用谁的”。因此,国产农药要做出品牌、打开市场,仍然需要在产品创新和品质稳定上多下功夫。
特肥:品类亟需树标杆
不得不说,特肥品类在云南市场的占有率确实是越来越高。
目前,特肥的使用已经覆盖了云南绝大部分地区和作物,也明显更占优势,像腐殖酸、氨基酸类、海藻酸产品、微生物菌剂等都颇受青睐,功能化、精准化肥料也应用较多。
那么,对于云南来说,哪些特肥品牌更胜一筹?
与农药相似,特肥品类中依然是国外企业占据优势,市场份额达到60%,据走访调研了解到,巴斯夫的望秋、先正达的益施邦、瓦拉格罗、比奥齐母、南非开普、挪威雅苒、ICL、康朴、瓦拉格罗、普罗蒂欧等产品或品牌无论是渠道走货还是农户口碑都不错。
而与之相对应的国产特肥,如青岛海大、雷力、藻源的海藻肥、,土大厨、上海芳甸、慕恩生物、坤禾生物、金必来的微生物菌剂,上海永通的水溶肥料、微肥、海藻肥,在花卉区都取得了快速增长。
虽然一些特肥企业凭借自身差异化的产品和稳定的质量,在细分品类和市场上做出了一定的口碑,但说起国产特肥,不少渠道商的第一反应还是是品牌太多、鱼龙混杂、参差不齐。
首先,作为相对来说比较新的品类,许多特肥产品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品控不严格的问题;其次,很多特肥厂家在推广过程中马马虎虎,使用“万金油”式的推广方式,没有让农户认识到特肥“特”在哪里;再次,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性,造成只有少数管理完善的种植户赚到钱,多数农户使用特肥的积极性欠缺。
痛点与机会持续存在
目前,整个云南市场从上游到种植端都已经形成作物品质意识,与产量相比品质更加重要,所以单一增产的产品并不具备优势。这是农资企业必须注意的。
尤斌也表示,厂家和服务商要连成一条线,越过产品和作物之间的鸿沟,才能达到推广效果。建议厂家做好反向定制,根据技术服务商的需求做产品配套,要有耐心打造长期大单品。同时,生产端和销售端共同发力,加强特肥产品的推广与技术服务根据种植管理中的痛点问题,持续提供超过产品本身价值的技术服务,就能够占据市场。
云南气候独特,发展空间很大,机会一直都有,也一直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本文章基于市场调研以及公开数据撰写,不构成权威正式的投资意见,如有新的见解、观点,欢迎留言交流)
刘千里:15136174181(同微信)
陈福妮:18738184152(同微信)
张 博:17525916029(同微信)
梁 源:18742516267(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