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灌溉用水怎样管理的?如何降低农民的灌溉成本?
我国灌溉用水的管理方式
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我国逐步推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加快制定各地区不同降水年型农业用水总量指标和不同灌水方法条件下不同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合理调整农、林、牧、副、渔各业用水比例。例如,一些地区根据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和农作物的需水特点,制定了详细的灌溉用水定额标准,农户或农业经营主体在灌溉时需按照定额用水,超定额部分将实行累进加价制度。
灌溉用水定额管理:灌溉用水定额管理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体现,尽管目前还不够细化和深入,但对推行农业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通过科学合理确定灌溉定额,能够引导农户合理安排灌溉用水,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用水协会管理机制:建立农民高度参与且具有节水激励机制的用水协会,将管理者的节水管护绩效与经济收益挂钩,提高节水和管护积极性。用水协会负责组织农民参与灌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制定用水计划,监督用水行为,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权交易试点:在明晰水使用权的地区,开展用水协会制度创新试点,允许内部成员间水使用权交易及用水协会与其他部门用水者间的水权交易。这种市场化的水权交易机制,能够促使水资源向更高效、更急需的领域流动,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
灌溉用水精细化管理:开展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科学合理确定灌溉定额,推进灌溉试验及成果转化。通过加强农田土壤墒情监测,实现测墒灌溉,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规律和土壤水分状况,精准控制灌溉用水量,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灌溉设施的更新改造: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例如,对老旧的灌溉渠道进行防渗处理,减少渗漏损失;更新改造灌溉泵站,提高灌溉设备的运行效率;推广喷灌、微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农业用水实施水资源红线管理。通过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上限,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合理确定农业水价,并建立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机制。通过价格杠杆调节用水需求,激励农户节约用水,同时对节水行为给予奖励和补贴,减轻农户的用水成本。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创新运行管护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明确工程产权,落实管护责任,提高灌溉设施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
降低农户灌溉成本的措施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广喷灌、微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这些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从而降低灌溉用水量和用水成本。例如,滴灌技术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水情况,精准地将水滴入作物根部,使灌溉水的利用率达到 90% 以上。
建设高标准农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中,同步改造灌溉基础设施,提升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占比,并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高标准农田的灌溉设施更加完善和先进,能够提高灌溉的自动化和精准化水平,减少人工灌溉的成本和水资源浪费。
实施灌溉用水定额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确定灌溉定额,引导农户合理安排灌溉用水,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同时,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可以激励农户节约用水,降低用水成本。
建立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机制:在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建立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机制。对农户的节水行为给予奖励和补贴,减轻其用水成本,提高农户参与节水灌溉的积极性。
发展灌溉社会化服务: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支持多种类型的服务组织将高效节水灌溉纳入托管服务范围,通过专项资金、贷款、补贴等方式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可以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获得专业的灌溉服务和技术支持,降低灌溉成本。
加强灌溉设施的维护管理:建立农民高度参与且具有节水激励机制的用水协会,将管理者的节水管护绩效与经济收益挂钩,提高节水和管护积极性。定期对灌溉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因设施故障导致的水资源浪费和灌溉成本增加。
优化种植结构:根据水资源条件,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推进适水种植、量水生产。在干旱缺水地区,适度压减高耗水作物,扩大低耗水和耐旱作物种植比例,降低灌溉用水需求。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多水源联合调度技术,高效使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合理分配与使用水资源。例如,推广 “长藤结瓜” 灌溉系统及其灌溉水管理技术,实现 “大、中、小,蓄、引、提” 联合调度,提高灌区内的调蓄能力和反调节能力。
加强农民培训:加强农民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帮助他们了解并接纳智慧灌溉等现代化灌溉理念。通过培训,农户能够更好地掌握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灌溉效率,降低灌溉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