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省农媒走基层 】 四季出菇的“魔法大棚”:探寻百菌园的产业升级密码
你知道种植香菇从菌棒的制作到采摘,这个周期有多久吗?
6—8个月!
菌棒制作与灭菌15—20天,接种与发菌期60—80天,转色与催蕾20—30天,出菇管理3—4个月,总产量还受季节的限制。
若是有一个“魔法大棚”,可以四季出菇就好了。

西峡政府人员介绍,还真有这样的大棚——西峡双龙镇河南伏牛山百菌园菇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菌园”)的现代工厂化种植,就可以缩短香菇的种植周期至3—4个月。
据介绍,智能化大棚技术升级路径大致是:
菌棒工厂化生产,菌棒成品率超95%;
智能发菌管理,恒温恒湿环境加速菌丝生长,较传统模式缩短20天;
四季出菇调控,利用数字温控系统实现连续出菇,每棒可采4—5茬,年产量提高3倍。
百菌园建成标准化种植大棚2万平方米,能容纳80万袋菌棒,正在建设数字化控温控湿香菇基地2个,可实现四季不间断出菇。

走进,我们看到了和其他地方整齐划一的香菇种植不同,这里不仅仅有香菇,还有经济价值更高的羊肚菌、竹荪、猴头菇、松茸、金耳、绣球菌、茯苓等产品。
“香菇在全国都是成熟的种植品种,我们保持好香菇优势的同时,引进多种菌类种植,目前引进品种近30个。譬如松茸,虽然松茸投入成本是香菇的5倍,但是松茸价格是香菇的十倍多;再说猴头菇,猴头菇的生产周期仅45天,远远低于香菇……这些都比香菇效益高,市场缺口大。”百菌园董事长王庆来介绍。
百菌园未来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发展,从技术、品种到转化,搭建供应链,开发其他菌类。

依托产业优势,创新实施了“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和“监事组+银行+保险”以及“投资托管+自主创业+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电商销售”的“5+3+5”利益联结模式,就地返聘长期务工人员65人,流转村组土地70亩,群众人均分红1400元,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种植户,分别实行投资托管、投资共管、电商创业培训等多种措施,带动周边乡镇1000余户群众走上了产业就业之路。

依托现有食用菌加工基础,创新产品研发,利用真空低温脆化技术,将香菇加工成即食性休闲零食;
结合古法酿造技术,推出香菇酱油,年产量500吨,创利600余万元;
利用传统手工工艺,将香菇粉添加到腐竹制作流程,形成风味独特的香菇腐竹,年产值达8000万;
研发投产以香菇菌类为主原料提取I+g、5-核苷酸的生物调味剂,属于国际领先水平。
河南伏牛山百菌园菇业有限公司位于双龙镇工业园,占地面积2680亩,总投资2.2亿元,专注打造食(药)用菌生态产业链,是集种植、加工、产学研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园,被评为“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食用菌示范基地”“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