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莲雾、蜂糖李、凤梨……这些热作究竟是“风口”还是“黑洞”?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赵丹 2025/9/30 9:23:37
“一亩槟榔,年入十万没问题”“莲雾,我只能说收益很可观”“蜂糖李,只要能种出来就是赚钱的”“凤梨,有资格成为下一个超级水果”…… ……在每个农业产区,类似的财富传说如同野火般蔓延。它们简单、直接,充满诱惑力,共同指向一个令人心跳加速的结论:在绝对的收益面前,所有的投入都不值一提。这并非谎言。我们必须承认,在每一波作物风口的金字塔顶端,确实存在这样一群成功的“高手”。他们或是预判了趋势,

“一亩槟榔,年入十万没问题”

“莲雾,我只能说收益很可观”

“蜂糖李,只要能种出来就是赚钱的”

“凤梨,有资格成为下一个超级水果”

……  ……


在每个农业产区,类似的财富传说如同野火般蔓延。它们简单、直接,充满诱惑力,共同指向一个令人心跳加速的结论:在绝对的收益面前,所有的投入都不值一提。

这并非谎言。

我们必须承认,在每一波作物风口的金字塔顶端,确实存在这样一群成功的“高手”。他们或是预判了趋势,或是掌握了核心技术,或是构建了销售渠道。

对于他们而言,最终的收益数字如此耀眼,以至于过程中付出的汗水、资金乃至风险,都显得微不足道。

而这个结论也逐渐成了驱使无数人行动的魔咒,让后来者心甘情愿地押上土地、积蓄,奋不顾身地跳入种植大潮。


狂热的开端:

一个个“造富神话”的诱惑


选对作物,选对品种,是盈利的基本条件。

任何一个作物一旦崛起,就会有更多的跟风者进来。

在云南,笔者和一群蜂糖李种植户聊天

某种植者曾是一个房地产商,也做过有机肥厂,他的转型冲动源于他的朋友——种植蜂糖李效益特别好。

首先是技术升级,采用矮化密植后,一亩可种植160棵,三年即达丰产,亩产值超10万元。

更吸引他的是,价格居高不下,去年地头价75元/公斤,今年还没成熟,收购商就报出99元/公斤高价……

对投入有心理预期,为了种植我跑了国内外很多种植园,学习经验”,并且查阅了当地气候、土壤资料他告诉笔者,种植之前他做了足够的准备。

笔者问流转了1200亩土地,投入也很多吧。他笑而不语。

在海南,笔者在和经销商聊天的时候,该经销商给笔者说他们自己也种植的有几百亩槟榔和莲雾,笔者也问及投入,他直笑“这两年槟榔和莲雾都已经开始有收益了,在绝对的收入面前,投入不值一提!”

2023年海南槟榔全年平均收购价17.3元/斤,2024年平均收购价为31.6元/斤,今年春天部分产区甚至突破80—100元/斤,持续刷新市场预期!

…… ……

对他们而言,“在绝对的收益面前,投入不值一提”是一句成立的真理,他们是这个叙事的既得利益者和最有力的证明人。

图片

云南某地蜂糖李种植基地

在这样的行情的引导下,这样的榜样的激励下,谁不迷糊?


残酷的现实:

被刻意忽视的“投入黑洞”


以槟榔为例,早期的种植者坐享“红利”,那些早年就种下树苗的种植者,如今已进入丰产期。他们的槟榔树如同“绿色提款机”当初的投入早已被连年丰厚的回报覆盖殆尽。

然而,这条看似通往财富的道路,对于今天才扛起锄头准备入局的新手而言,已然变味。

对于后来者而言,已经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游戏了。

第一重黑洞:土地的“入场券”与“基础建设”

梦想始于一块地。

但合适的土地本身就是第一道门槛。众所周知,“好地”代价“差地”陷阱

选定土地,仅仅是购买了“入场券”。

真正的烧钱游戏才刚刚开始:

园地开垦清理荒山、灌木)、基础设施规划道路、开挖排水沟、铺设灌溉系统)、挖穴施基肥……哪一项不是真金白银!

第二重黑洞:漫长的“沉默期”与高昂的“守候成本”

槟榔并非“快钱”作物它有一个长达3—4年的等待”。

四年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土地租金、农资、人工管理费、贷款利息……每一样都需要持续不断的现金流出。

“守候成本”高昂,这四年需要精心管护,一旦懈怠,将直接影响未来的挂果。

第三重黑洞:技术与管理——“丰产”并非理所当然

即便熬过四年,挂果也绝不等于丰产。

槟榔的亩产波动极大,“没有下限,但有上限”。管理不善可能亩产只有寥寥100—200斤,而目前的理论高产也仅在2000斤左右。

产量取决于天气管理水平。

槟榔是病虫害的重灾区,防治是一场无止境的、昂贵的战争。

譬如今年的黄叶病,还有槟榔癌症之称的黄化病,以及果腐病、穗腐病、根腐病,以及红脉穗螟、椰心叶甲、蚧壳虫等虫害。

像莲雾、榴莲虽然价格也高,但是种植门槛更高。

很多隐性成本,以及和前几年相比投入成本的“刚性攀升”所有前期投入都变得“更贵”,极大地抬高了盈亏平衡点,也在吞噬种植者预期的利润。

对于大多数后来者而言,他们在踏入这片土地的那一刻,首先面对是这个需要不断用金钱去填充的无底黑洞。

图片

海南某地槟榔园


风险赌局:新旧种植者的命运分野


在槟榔产区,一个残酷的割裂正在上演:早期的种植者坐享“时代红利”,而新入局者则被迫直面一场“风险赌局”。

对于新投入者而言,更令人焦虑的是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

“且不说四年后槟榔的价格”——这是最核心的焦虑。

老种植户成本极低,即便未来价格腰斩依然有利可图。但新种植者是在当前高投入成本下计算的,他们未来的盈利,严重依赖四年后一个无法预测的高价位。

有评论表示,“现在全岛超过400万亩,三年后会有两种结果:病虫害继续蔓延,槟榔欠收,高价继续维持;全岛丰产,价格跌到没人收购。”

也有评论认为,“槟榔价格的下跌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供需问题,现在都去租地种槟榔,价格能不下滑吗?”

并且,更多人的担心却是——海南封关后,缅甸等地的低价槟榔对岛内的巨大冲击。

“人人都知道赚钱”的时候,往往已是红海的开始。真正的利润早已被先知先觉者锁定,后来者需要支付的,不仅是金钱,更是巨大的机会成本和不可预知的风险。


理性的回归:

真正的成功者做对了什么?


当然,并非所有后来者失败。

在狂热与泡沫中,总有一群清醒的种植者。无论他们选择了哪种作物,但他们的成功逻辑惊人地一致。他们并非命运的赌徒,而是农业的战略家。

跟风者与经营者的特征对比

图片

绝对的收益面前,投入不值一提!

这句魔咒最危险之处,就在于它用结果的光鲜,偷换了过程的逻辑。

“绝对收益”从来不是前提,而是幸存者的结果。

真正的成功者,从未将农业视为一场关于风口的赌博。他们用知识替代猜测,用经营替代投机,用布局替代押注。他们证明了——农业的终极风口,不在于你种了什么,而在于你是谁,以及你如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