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上树?太多人已经不具备农业常识了!
花生原名落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生长,是其最显著的特征,而宣传图中所呈现的显然违背了科学常识和农业常识。
一时之间,网络上众说纷纭。
而在此之前,良品铺子就曾因酸辣粉产品中配料表造假的事情被推上风口浪尖(原材料中并未包含红薯粉、木薯粉等物质)。
不少网友表示,
“幸亏小时候种过花生,不然就信了!”
“小学课本里的《落花生》应该都学过吧,文章里面对于落花生长在地下的形容还不够清晰么?而且也算是基本常识吧。”
另外,也有网友调侃“良品铺子把我当日本人整,没想到我是农村人。”
(图源百度搜索)
当然,良品铺子已经火速将海报替换掉了,但是这并不能停止民众对于这一热点事件的讨论。
对此,笔者认为,这件事反应出了两大问题:
对于“花生上树”的错误,良品铺子声明是由“错误使用了由AI生成的图片素材”导致,但是审核也是AI么?
从而引发大家对“草台班子”“低级错误”“毫无常识”等观点的讨论。
笔者认为,AI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部分工作的耗时,也能够降低成本,但是使用AI需要更加考虑事实层面的问题,越是常识性内容越要谨慎,不然就会闹出“花生上树”的笑话,对于没有见过花生生长状态,甚至下图这些作物的人来说,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选择相信AI。
(毕竟某社交平台上相关词条的评论区,确实有人对花生长在哪里提出疑问,还有人疑惑菠萝、香蕉等作物长在哪里,板栗外面是否还有一层带刺的壳等等)
以下为网友衍生出来的AI图片,不仅违背生物学特性,还颠覆认知:
(图源:网络)
在此次讨论中,缺乏农业常识成为了“众矢之的”。
有网友表示“全公司上下找不出一个见过花生的人”。
也有农业从业人员现身说法:
“现在的年轻人离土地太远了,很多人不知道农产品怎么来的。对新人培训的时候甚至要先教他们认识小麦和韭菜的区别。
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是时代的进化,也是一种悲哀。我们可以不知农,不事农,但绝不能轻农。尤其是企业在宣传的时候,应该对农业常识有着最基本的尊重。”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人确实五谷不分。
譬如,
不知道大米和水稻什么关系,不清楚小米和谷子是同一种东西;
甚至自小在高楼大厦间的孩子对蔬菜水果的来源仅限于超市。
据中国农业博物馆的调研显示,超过60%的都市青少年无法准确描述常见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这种农作物知识的断层在很大概率上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对食物缺乏根源认知,对基本的农业生产完全陌生,也完全有可能会随着AI的引导产生认知偏差。
就像此次事件中,不仅没见过花生的人被误导,不少农民也被误导以为是新品种,要从网上购买,随即就有不良商家谎称有树苗进行售卖。
实在太荒谬了!就像前段时间农资行业的“假专家”事件一样。从未涉足过农业,甚至对农业知识一窍不通的人,穿上白大褂摇身一变成了农业专家教农民“种地小妙招”。通过打造人设,虚假宣传违规销售肥料、农药,疯狂“割韭菜”,最终导致农民损失近乎一年的经济收益。
笔者对此认为,花生终究是长在土里的,AI也不是万能的,当农业知识不再是我们的必修课,农业常识却是我们始终要学习和具备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