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整治中,永久基本农田这样 “调补” 才合规!(附参考范本)
2025/9/5 9:26:02
全域土地整治中,永久基本农田这样 “调补” 才合规! 土地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而永久基本农田更是守护粮食安全的 “红线”。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推进中,难免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的调整补划,这项工作既需保障项目落地,更不能触碰耕地保护底线。今天就带大家理清其中关键,看懂 “调补” 背后的规则与要求。一、先明确:哪些情况能调,哪些绝对不行?不是所有永久基本农田都能调
全域土地整治中,永久基本农田这样 “调补” 才合规!
土地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而永久基本农田更是守护粮食安全的 “红线”。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推进中,难免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的调整补划,这项工作既需保障项目落地,更不能触碰耕地保护底线。今天就带大家理清其中关键,看懂 “调补” 背后的规则与要求。
不是所有永久基本农田都能调整,也不是想调就能调,必须严格区分 “允许” 与 “禁止” 的边界:
- 可调出的情形
仅针对布局零星、破碎、散乱,且配套设施不完善、实际不便耕种的永久基本农田。简单说,是 “改差为好” 的优化,而非随意缩减。
- 严禁调出的情形
这 5 类情况绝对不能碰,守住底线是关键:
未经批准或不符合规定,挖湖造景、用于绿化装饰的;
被制梁场、拌合站等临时用地占用的;
为发展城镇建设而占用的;
城乡建设中以单个项目名义占用的;
违背群众意愿,或调整涉及用地权属不明确的。
调整的前提是 “补够、补优”,绝不能让永久基本农田的总量减少、质量下降:
- 优先从储备区补
现有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若已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优先作为补划来源,确保补划耕地质量有保障。
- 储备区不够?先补耕地再补划
若储备区耕地规模满足不了补划需求,需先实施补充耕地项目,待新增耕地通过验收、符合质量标准后,再用于永久基本农田补划。
- 补划范围有限制
原则上补划耕地不能超出原乡镇范围;若乡镇内确实难以落实,才允许在县域范围内统筹安排,避免 “跨区域乱补”。
调整补划不是 “一言堂”,从备案到落地再到公示,每一步都有严格流程:
- 先备案,再推进
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或立项阶段,县级自然资源部门需将调整补划方案(或含此内容的整治方案),逐级报省级部门审核,最终报自然资源部备案,未经备案不得擅自调整。 - 先补划,再实施
方案获批后,优先开展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调整补划的子项目,确保 “补” 的工作落地后,再推进 “调” 的环节,杜绝 “先调后补”“只调不补”。
- 验收后更新,结果要公开
子项目验收通过后,由省级部门报部更新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调整后的位置需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保证过程透明。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核心是 “优化布局、提升效益”,而永久基本农田的调整补划,正是在 “保护” 与 “发展” 间寻找平衡的关键环节。每一步都严守规则、每一项都落到实处,才能既让土地资源焕发新活力,又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 “生命线”。
参考范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