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办法出台:城镇扩张的终结信号?
重点在永久两个字上,土地问题一直都是重要问题,不管是早期的土地改革与拓荒耕田,改开以后的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均衡取舍,以及2000年以后的高速城镇化+的城市边缘土地性质改变与耕地补偿问题,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这个时间提出来的。
真正的出现永久两个字,是2008年正式提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没有什么巧合,2008年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之后出现了以土地为锚的印钞与地方土地财税发展模式,要知道农业生产效率和工业生产效率差异极大,同时农业用地的定价与商业地产的定价更是天差地别,这就导致了城市迅速向周边扩张,而办法则是补偿,在其他地区补偿耕地。而另一个正式永久基本农田的政策是2016年,也不是巧合,也是地方土地财税的第二春之后,要求从试点扩展到全域,落实15.46亿亩划定任务。今年的《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管理办法》其实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2008年高速城镇化前就有指出,2016年发布正式文件通知,今年细化且更严格的执行。
尤其是对城镇化的边界,要求非常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后,任何单位和和人不得擅自调整,占用以及改变用途,实在不适合耕种的,比如零星破碎、污染等因素集中整治的区域,也优先要在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补划,总面积不得减少,其实你会发现,就是为了限制城镇化的高价值土地对农业基本用地的侵蚀。耕地红线这东西,是个经济体都不会放松,毕竟要考虑特殊时期的粮食供给安全,讲烂了的问题我觉得不是这个问题的重点。



之前讲过这个过程,农村的空心化虽然还有几亿人,但基本都是中老年人,随着人口结构的上移,基数下降,农村人口的预期寿命又显著低于城市,结果就是我国的城镇化率出现一个长期的被动增长,而非靠收地主动把人赶到城里,之前的城镇化潜力是对的,但过程被房企故意误解了,农村人口接不住房地产的大锅了。结果就是未来城市容量在总人口下降,农村空心化下,其实已经潜力不大了,规划更多的城市边缘土地本身无人接盘,入住率低,还会损害耕地红线。、

不管愿不愿意,未来的规模化承包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当下最大的阻力其实就是社会稳定要求和财政困局,要增加规划化的生产效率,必然要对农村人口进行土地补偿和福利兜底,并且提供巨额的非农就业,根本做不到,只能寄希望于时间来修正。
提前做的准备是两个:
一个是土地流转交易+的规则,这里主要是承包权,因为我们的土地从来都不是私有的,政府没钱收,但市场可以统租,这在我们那边农村已经有趋势和试点了,就是把一片土地大家协商,以一定的价格租赁给别人统一种植,比自己种植基础作物收益高,更比不上出门打工的收入,所以当地都会自发的阻止推进。
另一个准备就是土地性质了,要知道农业生产根本无法和其他领域比拼相同面积的产出效率,要确保哪怕统一租给别人(现在是一年三年,未来可能是以十年为单位),不能作为其他用途,只能用来耕种,保障基本物资生产自给率。
总结起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重点在永久二字上,但也不是今年新的东西,早就制定的时间节点,而为什么是现在,比已经没什么争议的耕地红线更值得关注,就是城镇化潜力到头,随着时间推移,被动城镇化也会发生,城市扩张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最重要的是未来的土地怎么用,当然要先制定底线,就是划定永久基本耕田范围,即便未来使用权流转,但基础属性不能发生改变,钢性极强,也就少了钻空子和套利的空间,这可能才是该管理办法的不同于以往耕地红线文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