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亿元增资能否破局?拜耳股东大会激辩草甘膦诉讼生死战
近日,德国DAX上市公司拜耳集团召开虚拟年度股东大会,会议将焦点对准了长期困扰公司的美国草甘膦诉讼危机及潜在的增资计划。尽管首席执行官比尔·安德森(Bill Anderson)宣称在化解法律风险上“取得进展”,但这场会议却暴露出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信任裂痕,以及这家化工制药巨头在百亿美元诉讼泥潭中的挣扎。
股东大会的核心争议点在于一项“预防性增资”授权—若获得75%股东支持,拜耳将有权发行新股筹集高达70亿欧元,前提是这笔资金用于“对美国草甘膦诉讼达成深远解决方案”。
虽然主要机构股东如Deka、DWS和Union Investment表态支持,但德国证券持有人保护协会CEO马克·通格勒(Marc Tüngler)尖锐批评此举“荒谬”,直言股东已为2018年收购孟山都的决策付出惨痛代价:过高的收购价格、股息腰斩、股价暴跌,如今却要再次为诉讼风险买单。
Deka投资代表Ingo Speich更质问管理层:“三年过去了,你们仍未拿出解决危机的方案。”
这场信任危机的根源可追溯至拜耳2018年以635亿美元收购孟山都的“豪赌”。交易后,公司因孟山都旗下除草剂草甘膦被指致癌,以及已停售数十年的化学品PCB问题,陷入超过6万起诉讼的漩涡。
截至当前,拜耳已支付超100亿欧元和解数万起案件,另有54亿欧元储备金待动用,但诉讼数量不降反增,从年初的5.4万起攀升至6万起。安德森承诺“2026年前大幅降低法律风险”,但股东对时间表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为打破僵局,拜耳正双线押注法律策略。一方面,公司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上诉,主张联邦法律(即环保署EPA认定草甘膦安全)应优先于要求标注致癌警告的州法。若最高法院支持这一立场,可能推翻部分诉讼基础,但法律界普遍质疑其追溯效力。
安德森承认,即便新法通过,“对未决诉讼的影响也只是例外”。另一方面,拜耳被曝考虑让子公司孟山都破产以隔离风险,但这一效仿强生公司的策略风险极高——后者三次申请“破产换和解”均被法院驳回,反而激化原告情绪。
法律博弈之外,拜耳的运营危机同样迫在眉睫。其农业部门因行业价格战、产品审批延迟陷入利润滑坡,制药业务则需等到2027年才能重启增长。安德森虽承诺推动战略转型,但公司预计今年利润将进一步缩水,股东对“2026年局面好转”的愿景难掩焦虑。
更严峻的是,即便拜耳立即停产草甘膦,历史诉讼(部分可追溯至十年前)仍将持续数年,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场股东大会折射出跨国巨头在资本、法律与舆论场中的生存困境。股东在“支持增资止损”与“拒绝无底洞填坑”间艰难抉择,管理层在司法破局与商业现实间如履薄冰。
当草甘膦诉讼的阴影与业绩压力交织,拜耳的命运已不仅仅关乎一场股东大会的表决,更成为考验企业危机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安德森能否兑现承诺,或许将决定这家百年企业能否从“困境与希望”的夹缝中突围。
来源:农财网农化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