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锁院士:凝聚行业力量,推动肥料产业创新发展新跨越
在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农业领域正迎来一场又一场深刻变革。为深入解读政策动向,凝聚行业智慧,共谋农业绿色发展新路径,11月5日,第二十五届磷复肥产销会“农业发展论坛”在南京国际博览会议中心盛大召开。
此次论坛由中国肥料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主办,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承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企业代表、科研人员等齐聚一堂,共同聚焦科学施肥、土壤质量、绿色智能肥料技术等关键领域,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业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解决传统农业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福锁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指出,本次大会内容丰富且深入,从土壤、肥料、作物等基础领域,延伸至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探讨了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手段进行设计、研发与评价。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论坛上,3000人携手打造全新研发体系的构想令人振奋,展现出行业凝聚力量、创新发展的决心。
张福锁表示,过去团队侧重于理论研究,近年来通过科技小院模式与农业生产、农民以及合作社建立了紧密联系。然而,与肥料企业的全面合作尚未充分展开。此次论坛,正是带领团队全面了解磷复肥产业发展状况的契机,也让行业看到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为产业和行业贡献力量的坚定决心。张福锁院士呼吁行业各方携手共进,共同为肥料产业和农资行业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 杜森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杜森在会上发表了《我国科学施肥进展回顾与“十五五”展望》报告,系统梳理了我国科学施肥的现状、成效与挑战,明确了未来技术路径及行动方向,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关键支撑。
我国科学施肥成效显著,化肥用量已从快速增长转向“九连降”。2024年全国化肥用量(折纯)达4988万吨,较2015年减少超1000万吨,减幅17.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超90%,机械深施、有机肥施用、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模式推广面积分别达6.5亿亩次、5.5亿亩、1.7亿亩。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从2013年的33%提升至2024年的42.6%,10年间提高9.6个百分点,成为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成果。
面向“十五五”,杜森明确科学施肥需锚定“提产能、增绿色”核心任务,服务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与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根据规划,到2030年全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需达43%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超60%,三大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0%以上。
为实现目标,杜森提出“集、优、配、管、智”五大技术路径构建科学施肥新体系:“集”即集成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模式,推动技术从单项集成向大面积推广转变;“优”即优化施肥结构,推广高效肥料、补齐中微量元素短板;“配”即促进有机无机配施,发展绿色种养循环与粪肥还田;“管”即强化肥料行业监管,加快立法并实施施肥定额制、台账制;“智”即推广智能施肥服务,研发诊断技术与决策系统,提升数字化水平。
同时,“十五五”期间将通过五大行动推动落地见效:一是“三新”集成配套推广行动,打造示范样板、创新政产学研推机制;二是有机无机协同增效行动,解决大田粮食作物有机肥施用不足问题;三是新型肥料增效行动,推广缓释肥、微生物肥等提升养分利用率;四是智能施肥服务提升行动,构建“测土 + 测植株”诊断体系与“云服务”模式;五是宣传培训普及行动,通过四级联动培训提升农民科学施肥水平。
杜森强调,科学施肥是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关键纽带。“十五五”期间,我国将通过技术创新、模式优化与体系完善,逐步构建绿色高效的科学施肥新体系,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筑牢支撑。
农业农村部农田中心研究员、
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副会长 李荣
农业农村部农田中心研究员、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副会长李荣发表了《耕地质量退化与土壤养分失衡的科学治理路径》主题报告,揭示了我国耕地土壤质量现状与养分变化规律,为科学施肥、耕地保护提供了关键依据,为提升我国耕地质量提供系统性方案。
当前,我国耕地面临两大核心问题,数据凸显其紧迫性与差异性。不同区域耕地退化问题差异显著,形成“南酸北碱、北盐西蚀”的格局。量化指标显示,耕地质量改善进度滞后于预期,且养分失衡呈现“两极化”与“结构性”特点,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及土壤健康。
针对这些问题,李荣提出“短期治标、长期治本”的治理思路。短期聚焦土壤调理与精准施肥,快速改善土壤现状;长期则着力构建全链条耕地健康管理体系,如实施“土壤医生”计划、重构指标体系、搭建技术推广平台,全方位守护耕地健康。
李荣强调,未来农业发展要迈向耕地健康新时代,理念升级至关重要。耕地管理目标应从补救性施肥转向构建健康土壤——健壮作物绿色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保健式管理优势明显,可释放隐性产能,实现增产提质、减排、降本四重收益,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因此,要加强土壤健康管理,推广绿色施肥技术,推动农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绿色化转型。他还提出,“十五五”期间应借助科技小院全面铺开土壤医生网络,为每块耕地提供精准服务,夯实农业现代化的地力基础。
李荣呼吁多方协同共筑可持续土壤生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农户需形成合力,共同参与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政策层面,将耕地质量提升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推广绿色金融与碳交易激励机制。此外,还需推动“保护土壤”成为全民共识,最终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双赢,助力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张卫峰
中国农业大学张卫峰教授围绕“我国作物种植结构、施肥现状及绿色智能肥料技术与产业发展”作会议报告。他剖析了当前作物种植与施肥的现实图景,同时对绿色智能肥料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升级路径进行了深度解读,为肥料产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技术参考。
当下,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重重挑战。土壤缓冲能力下降,产量稳定性大打折扣。以河北曲周中低产田为例,50年间年检情况变化,增产愈发困难。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等地也深受其害,春季干旱影响小麦灌浆,持续干旱阻碍玉米播种,全年降雨量分布不均,高产目标压力巨大。
农业转型中的规模化经营也遭遇瓶颈。不同地块产量差异明显,1500亩地两季产量差可达400公斤,严重影响整体产量提升。在此情形下,氮素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高温加剧土壤矿化,干旱降低养分吸收,涝害增加养分损失,精准的氮素管理成为增产关键。然而,目前全国氮磷钾施肥量超过作物需求,化学肥料投入过量导致养分盈余,部分残留土壤,部分挥发污染环境,实现投入与需求平衡迫在眉睫。
不过,一些成功案例带来了希望。河北曲周将小麦氮投入从16公斤降至14公斤,产量却大幅提升至700公斤,作物氮带走量增加,盈余减少,实现了增产增收。类似成效也出现在玉米、苹果与蔬菜种植中。玉米精准氮投入实现“投入 - 产出”平衡;苹果种植中,化肥氮用量降低搭配有机肥后,基本实现供需平衡且大幅增产;蔬菜种植通过合理施肥,连续五年产量逐年提升,土壤系统韧性增强。
张卫峰指出,氮素形态选择要结合气候与作物需求。硝态氮转化周期短,高温环境效果好;铵态氮转化周期长,低温吸收效率高,适合低温种植场景,还可通过抑制剂控制转化。此外,氮素对根系有调控作用,企业已开始聚焦根系调控研究。
精准氮素管理还需技术创新与多元素协同。滴灌、抑制剂等新技术提供支撑,氮与硫的协同也不可或缺。目前,绿色智能肥料产品创新提出定制化方案,形成多作物产品体系,助力种植户“减肥、增产、增收”,为农业绿色转型筑牢技术根基。
会议现场,多项重磅成果正式发布,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化学工业出版社医药与农业分社分社长刘军发布了《中国肥料研究与应用全书》,该书系统总结了我国肥料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应用经验,为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了全面的参考资料。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任韬宇发布了《AI技术支撑专用肥配方制定》,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肥料配方制定中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模型,能够根据不同地区土壤条件和作物需求,精准制定专用肥配方,提高肥料利用率。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黄成东发布了《肥料产品研发与评价体系》,构建了一套科学、完善的肥料产品研发与评价体系,有助于规范肥料市场,提高肥料产品质量,推动肥料产业健康发展。
养分资料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新平发布了《绿色吨半粮专用肥大单品》,该产品针对实现“绿色吨半粮”目标研发,具有高效、环保、安全等特点。
会上,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四川美丰作物新型专用肥研究院、辽宁新镁高效镁肥研究院分别举行签约仪式,加强了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肥料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