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就是大零售的“顶流!
互联网上流传着一个趣味梗——能否稳稳接住这“泼天的富贵”?回望过往,从“淄博小饼”到“冬季尔滨”,再到今年夏日“散装苏超”的另类出圈,无一不是现象级的流量盛宴,为当地文旅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客流。
农资行业也渴望搭上“流量快车”,迎来属于自己的“泼天富贵”。今年,农资大零售的概念尤为火热,山东海阳的门金农资、山东莘县的富美农资、山东鱼台的丰喆农资,都以低价营销作为吸引流量的敲门砖,那么,它们能否在农资界复制“董宇辉”式的成功,成为行业内的璀璨明星呢?
打造“人设”,从“低价”引流开始
互联网浪潮正深刻重塑着农资传统渠道的格局,这是时代赋予行业的重大机遇。门金农资和丰喆农资本质上都是依托流量变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是其成功的关键推动因素。
从2020年至2021年,门金农资处于各平台短视频账号的培养阶段,初期成效不显。直到2021年11月,门金农资通过低价营销吸引了一批流量,初步验证了低价策略的有效性。随即在2022年初,门金农资提出了“打破农资暴利”的口号,这句具有强大感染力的话语迅速赢得了种植户的认可。
为什么这句话戳中了种植户的内心?需置于当时的市场环境中来理解。2021年至2022年,受诸多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全球大宗原料价格持续处于高位,肥料行业也未能幸免。国际肥价波动传导至国内,我国肥价同样受到较大冲击。其间,肥价出现高达1000元/吨的暴涨暴跌,这让农资行业陷入疯狂,也引发种植户不满。他们并不关心价格上涨背后的复杂原因,只是一再质问:“怎么这么贵?”所以,当门金农资提出“打破农资暴利”时,瞬间引发了种植户的共鸣。此后,门金农资所有视频文案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就此确立其营销“人设”。
借力打力,“小商战”成就“大流量”
当门金农资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时,经销商按捺不住了,纷纷向门金农资取经。其中最会“整活”的当数丰喆农资,他们走出的流量之路,真堪称“一出好戏”!要把这事说明白,得按时间线细细道来。
今年5月,门金农资率先发布预告视频,宣布将于5月16日举办培训会,参会费定为3980元;而到了5月16日晚上9点左右,丰喆农资负责人闫森也发布了一条培训会预告,参会费仅需398元。这波操作或是灵光乍现,或是刻意为之,就连闫森都没想到:5月17日凌晨,视频转发量破5万+,报名人数也已超过50人。
从“我们将要办”到“这台戏咱得唱起来”,不到一天,丰喆农资就敲定了5月18日开课。闫森主动上阵授课——毕竟,搞营销的人,向来不惧将自己打造成活广告。这边门金农资晚宴上摆着帝王蟹,那边丰喆农资就端出小龙虾,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想要维持热度,就需要有炒作的点。看似丰喆的挑衅,实则因为有了丰喆的加入,为双方在农资渠道圈内制造了大量话题,让两家公司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
两轮交锋后,最终以门金农资联合创始人张瑜到访丰喆,一句“咱别battle了”而握手言和。张瑜坦言:“线上‘干架’就是图个乐子,大家别较真。热点起来了,咱们都是赢家。”这场看似剑拔弩张的商战,最终演变成双赢的流量盛宴。很显然,没有永远的对手,只有永远的流量。
守住流量,各凭本事“不塌房”
无论前期流量多么火爆,如果仅靠口头点赞,而无实际业绩支撑,终究只能是“虚爆”。毕竟,“虚爆”与“实红”的分水岭,在于能否将关注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销售额。
农资大零售若想“吸粉又固粉”,“低价”营销必不可少,但此“低价”绝非简单的价格战!低价策略看似做“赔本买卖”,实则暗藏玄机:在一定区域内,代理商拥有定价权。一方面,大零售商通过让渡自身利润,以低于市场价销售产品,实则是“挥刀向内”调整利润结构;另一方面,借助团购模式扩大销量,以量补价,确保总利润不受影响。比如,单件产品利润10元,与20件产品各0.5元利润的总收益相同,但后者却能让20位农户得到实惠。
这种模式形成了厂家出厂价不变、代理商利润稳定、种植户成本降低的三赢局面。无论“打破暴利”是否为营销噱头,其实质都是通过规模效应重构利益分配,既保全了“里子”,又赢得了“面子”,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仅靠低价噱头远远不够,还得“站在老百姓角度思考”。门金农资用“明码标价+客户自选+自建物流”三重“保险”,将透明经营推向新高度——产品定价、装卸费、物流运输费,价目表清晰明了,这种“把算盘交给用户”的坦荡消除了信息差。
富美农资虽没有像丰喆农资那样的流量开场,但选址策略至关重要。莘县是非常重要的经作区域,不分淡旺季,常年对肥料需求量很大。“莘县的位置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从区域外进行发展,把本地市场做深做透对我们来说更重要。”为此,他们与第三方合作开发小程序数据库,涵盖产品管理、会员活跃度分析等全流程,既提升效率又精准捕捉客户需求。“你可以不是互联网企业,但一定要有互联网思维。”这是富美农资负责人白冰笃定的一句话。
丰喆农资则以合伙人自带流量方式起步,每位合伙人都是深耕区域十余年的零售商,不仅自带客户资源,还熟悉当地种植结构和农户种植习惯。成立4个月的丰喆农资,通过优化店内细节来提升客户购物体验:将当季作物所需农资产品集中陈列,并标注价格及特点,交易时间从十几分钟压缩至“一目了然”。这些看似微小的调整,实则大幅提升了客户黏性。
闫森坦言,他们的经营理念是尽可能地给农户省钱,同时避免给公司带来经营风险,尤其是对于低毛利、高风险的肥料品种,高速流通是他们规避风险的办法之一。“比如尿素,团购是最佳选择,这块我们几乎没有利润,主要是为了满足农户需求,也算是回馈客户的一种方式。”
如今,已有更多零售商加入互联网行列。流量是起点,而非终点。未来,农资行业流量之战将更趋白热化,供应链、服务端等方面都将做到极致,但万变不离其宗:谁能“不塌房”,将“爱惜羽毛”刻进基因,谁能用透明经营消除信息差,谁能以用户需求为航向调整策略,谁就能在浪潮中站稳脚跟。毕竟,在种植户心里,永远有一杆秤——秤的一边是价格与品质,另一边是企业的诚意与担当。这杆秤的平衡术,正是农资行业在流量时代最深刻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