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病发展快、根难除!一不小心,后期无苗可栽!育苗期不能大意
4月草莓的生产季已基本接近尾声,很多朋友不在重视,但是育苗季刚刚开始,此时不仅是母苗壮苗的关键时期,也是白粉病的高发期,在此我们要提醒各位育苗的朋友,注意防范草莓白粉病的危害。
白粉病是草莓的高发病害,特别是晴雨交替干湿度变化剧烈时候,更有利于该病发生。种草莓的都知道白粉病的危害,如果发生在花果期,会引起植株早衰,危害果实,严重影响产量,如果发生在育苗期,往往造成叶片光合作用功能下降,严重的导致母株及子苗成片死亡。
进入谷雨后,气温升高,室外20多度的温度,如果再下起小雨,那最有利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
育苗期白粉病危害大
此病发展快、根难除,不预防好,白粉病从发生到大面积流行比你想象的快多了,后期基本治不好。造成巨大损失,到时候无苗可栽。
育苗期间白粉病主要危害草莓的叶片,有时会危害草莓的叶柄和匍匐茎。当草莓的叶片感染白粉病时,会在草莓叶片的背面产生白色的粉状物,随后白色的粉状物迅速蔓延到整个植株。随着病情的加重,感病的叶片叶缘向上卷曲,导致整个叶片呈现为汤匙状。最后焦枯死亡。严重影响母苗和子苗的生长。
叶片叶缘向上卷曲
叶片的背面产生白色的粉状物
不是说白粉病是个低温高湿型的病害吗?为啥年后气温回升了才会爆发?
别急,往下看
育苗期引起白粉病高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进入适合白粉病发病的温度区间,像冬季气温十度以下或者零下,温度太低,远远达不到白粉病发生的适宜温度。进入4月温度适宜,达到了白粉病发生的适宜温度区间(发生的适温为15~25℃左右),病害呈现爆发态。一般一周时间就可发生二次侵染,稍不留神就会引起病害流行;
二是栽培环境干湿变化频繁易发病,4月温度升高很快,母苗蒸腾作用旺盛,浇水量大间隔时间短,田间会出现高温干旱和高温高湿交替,引起白粉病高发。
三是春季多风,有利于分生孢子传播和扩散,病原菌扩散速度快、范围广,易导致全田大规模发病。
针对白粉病发病快,根治难的特点为,在生产上要采取“无病早防、见病早治”策略,也就是在发病前及发病初期提前用药,治早治小治了!具体措施如下:
1.雨后重点预防。雨后骤晴很容易发病和加重病情,因为白粉病高湿环境下容易大量繁殖。因此要做到雨后重点预防。预防药剂可用代森锰锌或甲基托布津。
2.合理肥水管理,注重根系和叶片的养护,有条件可冲施或喷施甲壳素类、海藻酸类、氨基酸类功能性肥料及叶面肥,使植株健壮生长,提升母苗抗性。
3.若发现零星白粉病需及时清除老叶、病叶,并集中深埋,减少病原菌种群数量,以减轻再次侵染。
4.注意育苗地的通风透光,雨后要及时排水。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小环境。
5.发病初期,可选择生物杀菌剂如武夷菌素、枯草芽孢杆菌、或寡雄腐霉等进行喷雾防治。
6.发病严重,可选用醚菌酯50%水分散粒剂3000~5000倍液,腈菌唑800~1000倍液、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拜耳露娜森(21.4% 氟吡菌酰胺+ 21.4% 肟菌酯)5-10ml/亩。隔7~10天用药1次。各种药剂交替使用。
注意:
1.由于白粉病易产生抗病性,为确保药效,尽量选择不同种类药剂交替使用。三唑类的药物治疗效果比较好,但是三唑类药物具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在育苗前期要慎用。防止用量过大或次数过多抑制植株生长和匍匐茎的抽生。
2.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本身含水量高,在湿度较高时,极易吸水破裂死亡。所以,低浓度、大水量喷药,将叶面全都喷湿,会有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