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仓生态,凭啥有潜力成为下一个特肥顶流?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范明霞 2025/9/17 9:26:14
“中国粮仓,仓满中国”—— 中仓集团这一饱含家国情怀与高远志向的企业理念,如磁石般深深吸引着我。在丰收的九月,怀揣探索之愿,我来到定州,走进中仓,深度挖掘其别具一格的发展路径。当走进中仓集团的园区,就能感受到这里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看似独立的十多个业务板块,在中仓生态的精心布局下,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生态农业闭环。与赵红卫董事长交谈时,他指着墙上的生态循环农业流程图感慨:“咱从卖肥料起

“中国粮仓,仓满中国”—— 中仓集团这一饱含家国情怀与高远志向的企业理念,如磁石般深深吸引着我。

在丰收的九月,怀揣探索之愿,我来到定州,走进中仓,深度挖掘其别具一格的发展路径。

当走进中仓集团的园区,就能感受到这里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看似独立的十多个业务板块,在中仓生态的精心布局下,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生态农业闭环。

图片

与赵红卫董事长交谈时,他指着墙上的生态循环农业流程图感慨:咱从卖肥料起家,现在要让肥料、种植、食品销售拧成一股绳,这才是特肥该走的路。” 这段简单话语,如同一把精妙的钥匙,为我开启了洞悉中仓生态转型奥秘的大门。

从农资经销领域的深耕者,到农业全产业链的革新者,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华丽蜕变,更昭示着特肥行业推广新样本的破土生长,一场重塑农业生态的变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从“卖产品” 到 “建生态”,

开创特肥发展新赛道

2018 年,对中仓生态是关键的转折年。彼时曾以代理复合肥料为主业的中仓,正面临传统农资行业 “利润薄、同质化” 的困局 —— 赵红卫董事长回忆:“当年做农资经销商时代理的复合肥品牌越多,越发现拼价格没有出路,国家天天提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减肥增效的特肥才是未来。” 

正是这场清醒的认知,推动中仓从“单纯卖肥料” 向 “构建农业生态” 转型,而这一转型恰好踩准了特肥行业的发展趋势。

图片

当前,我国特肥市场正从“概念炒作” 向 “功能落地” 升级,消费者对有机、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倒逼种植端升级,土壤修复、提质增产类特肥需求年均增速超 15%。

中仓生态的转型底层逻辑,正是抓住“特肥需与种植场景深度绑定” 的核心:不再将特肥视为孤立产品,而是将其作为修复土壤、支撑有机种植的核心投入品,通过延伸产业链,让特肥价值在种植、加工环节充分释放。

这种转型并非盲目扩张。从2018 年与合作伙伴共建水溶肥车间,到后来独立深耕特肥领域,中仓始终围绕 “技术差异化” 构建壁垒。如今,作为河北省A级研发机构和中国科学院农业微生物先进技术工程实验室的共建单位企业拥有5 项发明专利、38 项实用新型专利成为转型的 “硬支撑”。

赵红卫董事长强调:“做特肥不能跟风,要知道农民真正需要啥 —— 他们要的不是‘花架子’,是能让土壤变好、让作物增产还能卖高价的真东西。”

特肥推广的“中仓解法”,

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闭环

在特肥行业,“产品好但推广难” 是普遍痛点 —— 农民看不到实际效果不愿尝试,经销商担心销量不敢备货。而中仓生态打造的 “肥料研发 - 有机种植 - 农产品加工- 电商销售” 三产融合模式,恰好为特肥推广开辟了新路径,形成了独特优势。

图片

种植端:特肥效果的“活实验室”

光说特肥好没用,得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他们才会认可。

中仓生态流转土地1200多亩,托管农田5000多亩,并建设300多亩有机示范田这些有机示范田里不使用化学农药,全程施用中仓自主研发的肉蛋白肽肥、生物有机肥等。基地负责人介绍:“我们的小麦用了肉蛋白肽肥,根系比普通田深 3-5 厘米,亩产还能提高 10%,这就是最好的示范。”

图片

目前,中仓通过集团旗下宏伟农机合作社托管5000亩土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更完善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六统一”(统一机械、统一耕作、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收储)的经营模式。通过精准管理和智能化服务,可以更好地预测市场需求、优化种植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现社会化服务模式,将特肥使用融入种植全流程。

对特肥推广而言,这样的种植基地是“活广告”。周边农户看到有机种植的作物长势好、收购价高,主动咨询使用的肥料;合作社还定期组织田间观摩会,让农民亲眼见证特肥在土壤修复、作物提质上的效果。

加工端:特肥价值的“放大器”

在金碾子食品公司的生产车间,传统石磨正以每分钟20 多转的速度研磨小麦,低温低速的工艺确保营养不流失。“我们的石磨面粉价格卖的高于普通面粉,关键就在于种植时用了咱们的特肥,小麦品质好。” 车间负责人自豪地说。

2024 年,金碾子面粉通过达人合作,曾创下一天卖出 15 万单的纪录,而每一份卖出的面粉粮油,都蕴含“有机种植・中仓特肥赋能” 的深意。

图片

食品加工环节让特肥的价值得到二次放大。

一方面,有机食品的高售价反哺种植端,让农户更愿意为特肥买单;

另一方面,消费者通过食品追溯,了解到特肥对农产品品质的提升作用,间接提升了中仓特肥的品牌认知。

这种“从田间到餐桌” 的闭环,让特肥不再是 “看不见摸不着” 的投入品,而是与优质食品强关联的核心要素。

销售端:特肥渠道的破局利器

中仓集团旗下的泽农电子商务公司,不仅销售食品,还搭建了特肥线上销售平台。

“我们线上卖面粉时,很多客户会问‘面粉这么好,用的啥肥料’,这就为特肥引流了。” 电商负责人介绍,2024 年线上特肥销售额突破 4000 万,占总销售额的 近20%。

此外,中仓物流的仓储配送网络和进出口贸易业务(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拓宽了特肥的销售半径。

图片

三产融合模式下,特肥推广不再依赖传统经销商渠道,而是形成“种植示范引流、加工增值赋能、电商渠道拓客” 的多元路径,有效降低了推广成本,提升了市场渗透率。

打造特肥新品类,

以差异化构筑竞争壁垒

成为特肥顶流企业,核心还在于产品力。

中仓生态深谙此道,围绕“有机、功能、高性价比” 三大关键词,打造特肥新品类,形成与同行的差异化优势,且每一款产品都精准契合行业趋势。

图片

肉蛋白肽肥:开辟“动物蛋白” 新赛道

在中仓的展示中心,一瓶肉蛋白肽肥样品格外引人注目。不同于行业其他动物源蛋白肥企业,我们用整猪—— 猪皮、猪毛、猪骨头全用上,通过酶解工艺提取小分子肽。” 研发人员介绍,这款产品含碳量非常高,肽含量更是突出,且不含激素,完全符合有机种植标准。

当前,有机农业成为行业热点,而肉蛋白肽肥恰好解决了有机种植中“优质肥料短缺” 的痛点。

图片

“想做有机认证、绿色认证的种植户,离不了咱们的肉蛋白肽肥。” 中仓生态副总霍晓雷自信地说。目前,该产品已成为中仓的核心单品,不仅供应国内有机种植基地,还出口马来西亚等国家,深受市场青睐。

微氢链增效肥:瞄准“土壤修复” 刚需

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研发的微氢链增效技术,是中仓特肥的另一张“王牌”。

该技术能让肥料进入土壤后,快速分解并重组养分离子结构,锁住养分不流失,同时促进有益微生物繁殖,实现土壤修复。实验数据显示,使用微氢链增效肥,可节肥且不减产,块茎类作物(如马铃薯、大蒜)增产明显。

图片

随着土壤退化问题日益突出,“土壤修复 + 减肥增效” 成为特肥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中仓的微氢链增效肥精准切入这一刚需市场,不仅被国内大型肥料企业采购用于造粒,还成为新疆、内蒙等大田种植区的 “明星产品”。中仓生态副总霍晓雷介绍:“在新疆棉花种植区,用了咱们的增效肥,棉花根系更发达,抗逆性更强,农户反馈特别好。” 

功能性特肥:覆盖“全周期” 种植需求

除了核心单品,中仓还打造了覆盖作物全生长周期的功能性特肥矩阵:生根型特肥助力作物苗期扎根,转色提糖型特肥提升果蔬品质,抗逆型特肥帮助作物抵御低温、干旱等逆境,调理盐碱地特肥则适用于北方盐碱地区。

这些产品均以“有机” 为基础,兼顾功能与安全,符合当前种植户对 “精准施肥” 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中仓特肥坚持“高性价比” 定位。以肉蛋白肽肥为例,同类产品市场价格非常高,而中仓的产品一亩地使用成本仅 5-6 元。“做特肥不能只盯着高利润,要让更多农民用得起、用得上好肥料。” 赵红卫董事长的这句话,道出了中仓特肥的市场定位逻辑。

锚定乡村振兴,

特肥企业的长远担当

在中仓生态的展厅,“全国工人先锋号”“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等奖牌挂满墙面。赵红卫董事长说:“做企业不能只想着赚钱,还要为乡村振兴出份力,这也是特肥企业的责任。”

图片

在产业振兴方面,中仓通过三产融合,直接带动200 多名村民就业,间接辐射 5000 多户家庭,让赵家洼村从 “传统农业村” 变成 “产业融合示范村”;

在人才振兴方面,企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10 多名大学生回乡就业,从事研发、电商等工作;

在生态振兴方面,特肥的推广使用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秸秆、养殖粪污等废弃物被回收用于肥料生产,实现了“变废为宝”,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而特肥是农业产业升级的关键。” 赵红卫董事长表示,未来中仓将继续深化三产融合模式,计划在每个省份复制 “种植基地 + 加工车间 + 电商平台” 的模式,让更多农户通过使用特肥实现增收,让更多消费者吃到有机绿色食品。

图片


离开中仓生态时,夕阳洒在“中仓路” 的路牌上,园区里仍一片忙碌景象。从农资经销商到农业综合服务商,从单一肥料销售到三产融合发展,中仓生态的转型之路,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更是特肥行业发展的创新先锋。

当特肥不再局限于“卖产品”,而是与种植、加工、销售深度融合,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同频共振,这样的企业,无疑具备了成为顶流的潜力。

这或许能给更多特肥企业带来启示:唯有扎根农业、聚焦价值、坚守初心,才能在行业变革中脱颖而出。

(农资企业转型与渠道变革交流可联系作者范明霞:13837121259微信同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