苄嘧磺隆:划时代意义的水稻田除草剂
苄嘧磺隆的化学名称是 N-(4 , 6-二甲氧基嘧啶-2-基)邻甲酸甲酯苄基磺酰脲。又叫农得时、稻无草、威农等,属于磺酰脲类广谱,高效,低毒的稻田除草剂。是我国磺酰脲类除草剂使用量最大的品种。
苄嘧磺隆分子结构式
1984年由美国杜邦公司开发成功,1986年在中国临时登记,产品为农得时10%可湿性粉剂,1991年在获得正式登记。国产苄嘧磺隆登记在1990年首次登记。苄嘧磺隆具有超高效活性 , 在初登记时每 666.7m2 用药量 1.3 ~ 2.5g 即可防除稻田中各种 1 年生和多年生阔叶杂草和莎草, 对稗草等亦有抑制作用。
纯品为白色无臭固体,m.p.185~188℃,蒸气压1.733×10-3Pa (20℃)。溶解度为:二氯甲烷11720mg/L,乙腈5380mg/L,二甲苯280mg/L,乙酸乙酯1660mg/L,丙酮1380mg/L,甲醇990mg/L, 己烷3.1mg/L,水1200mg/L。分配系数为4.1。在微碱性(pH=8)水溶液中稳定,在酸性溶液中缓慢分解。pH值5时半衰期11d,pH值7时为143d。原药略带浅黄色。
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5000mg/kg,小鼠>10985mg/kg。家兔急性经皮LD50>2000mg/kg。对眼无刺激。大鼠慢性经口无作用剂量为750mg/kg。动物试验未见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鲤鱼LC50>1000mg/L (48h),野鸭急性经口LD50>2150mg/kg。
苄嘧磺隆是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有效成分可在水中迅速扩散,被杂草根部和叶片吸收转移到杂草各部,阻碍氨基酸、赖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阻止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敏感杂草生长机能受阻,幼嫩组织过早发黄抑制叶部生长,阻碍根部生长而坏死。有效成分进人水稻体内迅速代谢为无害的惰性化学物,对水稻安全。使用方法灵活,可用毒土、毒沙、喷雾、泼浇等方法。在土壤中移动性小,温度、土质对其除草效果影响小。
适用于稻田防除1年生及多年生阔叶杂草和莎草,在作物芽后,杂草芽前及芽后施药,对鸭舌草、眼子菜、节节菜等及莎科杂草(牛毛草、异型莎草、水莎草等)效果良好。 使用方法:一般在水稻1~3叶期使用,每亩用10%可湿性粉剂15~30克拌毒土撒施,也可兑水喷雾。药后保持水层3~5天。移栽田,在插后3~20天用药,药后保水5~7天。 苄嘧磺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水稻田除草剂:1.适应性广。适用于不同气候、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栽培制度下的水稻田。2.用量极低。每公顷用药量由传统除草剂的千克级降到以克为单位。3.杀草谱宽。对一年生和多年生的阔草、莎草具有优异防效,尤其对节节菜、牛毛毡等效果特佳,高剂量下对稗草等禾草有强烈的抑制生长的作用。4.施药期长。苗前苗后均可施用。5.安全性高。不仅对当茬水稻安全,对水稻生长无任何不良影响,无土壤残留,对后茬作物也很安全。6.可混性强。苄嘧磺隆可与多种除草剂混配使用。目前也被用于小麦田。 需要注意的是苄嘧磺隆对晚稻品种(粳、糯稻)相对敏感,应尽量避免在晚稻芽期施用,否则易产生药害。 国内共有15个相关苄嘧磺隆原药登记: 制剂单剂登记共 95个,主要剂型是10%,30%,50%的可湿性粉剂和水分散颗粒剂。其复配登记共计511个,大多为与其他水稻田除草剂复配。 1.由硝酸胍与丙二酸二乙酯为前体制的2-氨基-4,6-二甲氧基嘧啶。 2.再以邻甲酸甲酯氯苄与硫脲为前体制的邻甲酸甲酯苄基磺酸胺。再用邻甲酸甲酯苄基磺酰胺为前体制的邻甲酸甲酯苄基磺酰异氰酸酯。 3.用邻甲酸甲酯苄基磺酰异氰酸酯的二甲苯溶液与2-氨基-4,6-二甲氧基嘧啶在室温到搅拌反应8~10h,蒸出二甲苯,用氯丁烷洗涤并干燥,制得苄嘧磺隆。 据2019年海关数据统计,我国共出口2088.4万美元。其中最大的市场是缅甸,489.9万美元,第二名是孟加拉国,共计出口323.9万美元,越南共计进口242万美元左右,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伊朗,马里,印度等国也是苄嘧磺隆的重要出口目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