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种三嗪类除草剂盘点:从最早的西玛津到最新的茚嗪氟草胺
农药是保障粮食、农产品及生态安全的重要生产资料。其中,除草剂通过干扰植物特有的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发挥选择性除草作用,从而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和产量稳定。
2022 年其全球用量占农药总用量的 52.4%。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蓝细菌特有的生理过程,该特性使其成为除草剂的理想靶标。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通过光系统Ⅱ和光系统Ⅰ的协同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必需的能量和还原力。PSⅡ作为光合作用的起始位点,通过光激发水分子裂解反应为后续的光合反应提供必需的电子和质子,是光合作用持续进行的关键环节。抑制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的除草剂有5类,分别是PSⅡ电子传递抑制剂、ATP的合成抑制剂、PSⅠ电子分流抑制剂、放氧复合物抑制剂和光合色素合成抑制剂;其中,PSⅡ电子传递抑制剂是农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光合除草剂,目前已有10多种结构类型和50多个商业化品种。但长期使用引发的抗性与生态问题,倒逼新型 PSⅡ 除草剂研发。
经典的光系统Ⅱ(PhotosystemⅡ,PSⅡ)除草剂根据作用模式可分为Ser264类和His215类,依据化学结构类型可分为三嗪类、脲类、脲嘧啶类、三嗪酮类、氨基甲酸酯类、酰胺类、腈类、哒嗪酮类、三唑啉酮类和苯并噻二嗪酮类。尽管它们具有优异的除草活性和选择性,但长期使用导致抗性及生态危害日益显著,亟需开发新型替代品种。为此,本文概述了靶向Ser264的光系统Ⅱ三嗪类除草剂研究进展,并统计分析了三嗪类除草剂在我国原药登记状况,以期为开发新型高效、环境友好的光系统Ⅱ除草剂提供参考依据。
一、靶向Ser264的三嗪类除草剂研究进展
PSⅡ除草剂的化学结构类型多样,包括氨基甲酸酯、哒嗪酮、三嗪、三嗪酮、三唑啉酮、脲嘧啶、酰胺、脲、苯并噻二嗪酮和腈。天然抗除草剂植物、PSⅡ的结构突变、FTIR光谱分析、分子对接和PSⅡ与除草剂的复合晶体结构等都可用于PSⅡ除草剂的作用模式研究。国际除草剂抗性行动委员会根据PSⅡ除草剂的作用模式(Mechanism of action,Mo A)将其分为2组,作用于Ser264的第5组和作用于His215的第6组。这两组除草剂因其交叉抗性特征,在田间应用中可通过科学轮换施用来有效延缓杂草抗性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明确的作用模式分类为新型PSⅡ抑制剂的合理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不仅可通过结构优化增强化合物与Ser264或His215的结合亲和力进而提升除草活性;还可基于双靶点策略设计同时作用于Ser264和His215位点的新型PSⅡ抑制剂,有望开发出更具应用前景的新型PSⅡ除草剂。
1956 年,农药领域迎来重要突破 —— 先正达公司成功将首个三嗪类除草剂西玛津(Simazine) 推向市场,为农田杂草防除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紧随其后的 1957 年,该公司又推出除草活性更优的莠去津(Atrazine) ,二者共同奠定了三嗪类除草剂的产业基础。作为典型的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药剂,西玛津与莠去津兼具苗前封闭与苗后防除双重功能,适用场景广泛,可有效防除玉米、高粱、甘蔗等大田作物及果园、苗圃中的阔叶杂草与部分禾本科杂草,凭借高效的控草效果迅速获得市场认可。其中,莠去津的成功尤为突出。它依托玉米体内谷胱甘肽 S 转移酶(GSTs) 的高效代谢能力 ,该酶可通过与药剂活性成分结合,将其转化为无毒性的共轭产物 ,进而实现了对作物的高度安全性,同时对杂草保持强效杀灭作用。这一独特优势让莠去津长期占据全球玉米田除草剂的核心地位,成为三嗪类药剂中的 “领军品种”,巅峰时期更是全球销量最高的除草剂之一。
随着产业需求升级,三嗪类除草剂家族不断扩容,除西玛津、莠去津外,扑灭通(Prometon)、西草净(Simetryne)、扑灭津(Propazine)、莠灭净(Ametryn)、特丁津(Terbuthylazine)、特丁净(Terbutryn)等多个商品化品种相继问世。尽管品种多样,但它们共享核心作用机制,通过与植物光合作用光系统 Ⅱ(PSⅡ)反应中心 D1 蛋白的Ser264 位点特异性结合,阻断光合电子传递链中的电子传递过程,导致杂草无法合成 ATP 与 NADPH 等能量物质,最终因 “能量饥饿” 而枯萎死亡。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药剂中除扑灭通为非选择性除草剂(适用于铁路、公路等非耕地)外,其余均为选择性药剂,可在保护作物的同时精准防除杂草,进一步扩大了应用场景。凭借除草谱广(可防除多种阔叶与禾本科杂草)、应用窗口期长(苗前至苗后早期均可使用)、单位面积使用成本低的显著优势,三嗪类除草剂曾长期稳居全球除草剂销售榜首,成为农业生产中控制杂草危害、保障作物产量的关键支撑。然而,长期大面积单一使用也带来了两大核心问题;一方面,杂草通过基因变异(如 Ser264 位点突变为 Gly、Ala 等)产生抗性,导致药剂防效大幅下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 “用药无效” 的困境;另一方面,多数三嗪类药剂具有一定的环境持久性,易通过雨水淋溶渗透至地下水,或随地表径流污染水体,对水生生态系统及非靶标生物造成潜在危害,生态风险日益凸显。
为应对上述问题,行业开始探索三嗪类除草剂的优化应用路径。1966 年,先正达开发的特丁津(Terbuthylazine) 便是典型代表;与莠去津相比,特丁津水溶性更低(仅为莠去津的 1/3 左右),在土壤中移动性更弱,大幅降低了淋溶至地下水的风险,对水环境安全性显著提升,主要用于玉米、柑橘、葡萄园等作物的苗前土壤封闭处理。更重要的是,特丁津展现出优异的复配潜力, 与草甘膦复配后,可有效防除玉米田中的草甘膦抗性杂草(如马唐、稗草等),且整体药效与莠去津 - 草甘膦复配剂相当,为抗性杂草治理提供了新选择。同时,科学研究也进一步印证了三嗪类药剂的作用机制,在抗性杂草中,Ser264Gly 突变体对三嗪类药剂表现出高抗性,而 Ala251Val 突变体仅表现出中等抗性,该差异直接证明了 Ser264 位点是三嗪类除草剂发挥作用的核心结合位点,为后续抗性治理与药剂改良提供了分子依据。
尽管通过与其他作用机制的除草剂(如乙酰辅酶 A 羧化酶抑制剂、5 - 烯醇丙酮酰莽草酸 - 3 - 磷酸合成酶抑制剂等)复配,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抗性问题,但三嗪类除草剂潜在的生物毒性(如部分品种对两栖类动物的内分泌干扰作用)仍使其应用存在较大争议,部分国家和地区已对其使用范围与剂量做出严格限制。为突破传统三嗪类药剂的局限,行业转向结构创新与靶标升级,2006 年,日本出光兴产株式会社推出三嗪氟草胺(Triaziflam);2011年,拜耳公司上市茚嗪氟草胺(Indaziflam) ,这两个新型三嗪类药剂虽保留三嗪环核心结构,但分子骨架更为复杂,且作用靶标从传统的光系统 Ⅱ D1 蛋白 Ser264 位点,转向植物细胞壁合成关键酶 ——纤维素合成酶 Ces A 蛋白,通过抑制杂草细胞壁合成导致其死亡,不仅扩大了除草谱,还规避了传统三嗪类药剂的抗性风险与部分生态问题,为三嗪类除草剂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二、三嗪类除草剂在国内原药登记情况
目前,我国处于登记有效期内的光系统 Ⅱ 除草剂中,靶向 Ser264 的三嗪类产品包括西玛津、莠去津、西草净、莠灭净、特丁净和特丁津。
1. 西玛津(Simazine)
该产品分子式C7H12ClN5,相对分子质量201.657,化学名称为6-氯-2-N,4-N-二乙基-1,3,5-三嗪-2,4-二胺。西玛津为选择性内吸性除草剂,主要由根吸收,叶片也可少量吸收,经木质部向顶传导,在顶端分生组织和叶片处累积;作用机理是抑制光合作用光系统Ⅱ—丝氨酸264结合剂(photosynthesis PS Ⅱ - Serine 264 binders),抗药性列为国际除草剂抗性行动委员会/美国杂草科学协会 HRAC/WSSA 5组。主要用于防除玉米田、甘蔗田一年生杂草,如马唐、稗草、牛筋草、碎米莎草、反枝苋、马齿苋和铁苋菜等。
截至目前,我国处于登记有效期内的西玛津农药产品有18个,其中,原药登记数量为10个,单剂为8个,没有混剂。西玛津原药登记含量分别是85%、90%、95%、97%和98%,制剂剂型是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和水分散粒剂。
2. 莠去津(Atrazine)
该产品分子式C8H14ClN5,相对分子质量215.683,化学名称为6-氯-4-N-乙基 2-N-丙-2-基-1,3,5-三嗪-2,4-二胺。莠去津为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苗前、苗后除草剂。根吸收为主,茎叶吸收很少,传导到植物分生组织及叶部,干扰光合作用,使杂草致死。作用机理是抑制光合作用光系统Ⅱ—丝氨酸264结合剂(photosynthesis PS Ⅱ - Serine 264 binders),抗药性列为国际除草剂抗性行动委员会/美国杂草科学协会 HRAC/WSSA 5组。主要用于防除水稻移栽田、春玉米田、夏玉米田一年生杂草。
截至目前,我国处于登记有效期内的莠去津农药产品有1166个,其中,原药登记数量为25个,单剂为176个,混剂为965个(含三元复配)。莠去津原药登记含量分别是92%、95%、96%、97%和98%,制剂剂型是可分散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悬乳剂和可湿性粉剂等。
3. 西草净(Simetryne)
该产品分子式C8H15N5S,相对分子质量213.303,化学名称为2-N,4-N-二乙基-6-甲硫基-1,3,5-三嗪-2,4-二胺。西草净为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药剂可从根部吸收,亦可从茎叶进入植物体内,运输到绿色叶片内,抑制杂草光合作用中希尔反应,影响糖类的合成和淀粉的积累,从而发挥除草作用。作用机理是抑制光合作用光系统Ⅱ—丝氨酸264结合剂(photosynthesis PS Ⅱ - Serine 264 binders),抗药性列为国际除草剂抗性行动委员会/美国杂草科学协会 HRAC/WSSA 5组。主要用于防除水稻田阔叶杂草。
截至目前,我国处于登记有效期内的西草净农药产品有93个,其中,原药登记数量为5个,单剂为22个,混剂为66个(含三元复配)。莠去津原药登记含量分别是80%、94%、95%和97%,制剂剂型是可湿性粉剂、乳油、可分散油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水分散粒剂、颗粒剂和悬乳剂等。
4. 莠灭净(Ametryn)
该产品分子式C9H17N5S,相对分子质量227.330,化学名称为4-N-乙基-6-甲硫基-2-N-丙-2-基-1,3,5-三嗪-2,4-二胺。莠灭净为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药剂可被植物的根与茎叶吸收,杀草作用迅速。作用机理是抑制光合作用光系统Ⅱ—丝氨酸264结合剂(photosynthesis PS Ⅱ - Serine 264 binders),抗药性列为国际除草剂抗性行动委员会/美国杂草科学协会 HRAC/WSSA 5组。主要用于防除夏玉米田、甘蔗田、菠萝田一年生杂草。
截至目前,我国处于登记有效期内的莠灭净农药产品有137个,其中,原药登记数量为9个,单剂为35个,混剂为93个(含三元复配)。莠去津原药登记含量分别是95%、97%和98%,制剂剂型是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悬乳剂和水分散粒剂等。
5. 特丁净(Terbutryn)
该产品分子式C10H19N5S,相对分子质量241.356,化学名称为2-N-叔丁基-4-N-乙基-6-甲硫基-1,3,5-三嗪-2,4-二胺。特丁净为选择性内吸传导型土壤处理除草剂,被杂草的根系吸收后沿木质部随蒸腾迅速向上传导到绿色叶片内,抑制杂草光合作用,使杂草饥饿死亡。作用机理是抑制光合作用光系统Ⅱ—丝氨酸264结合剂(photosynthesis PS Ⅱ - Serine 264 binders),抗药性列为国际除草剂抗性行动委员会/美国杂草科学协会 HRAC/WSSA 5组。主要用于防除花生田、冬小麦田部分一年生杂草等。
截至目前,我国处于登记有效期内的特丁净农药产品有5个,其中,原药登记数量为3个,单剂为1个,混剂为1个。特丁净原药登记含量均是97%,制剂剂型是乳油和悬浮剂。
6. 特丁津(Terbuthylazine)
该产品分子式C9H16ClN5,相对分子质量229.710,化学名称为2-N-叔丁基-6-氯-4-N-乙基氨基-1,3,5-三嗪-2,4-二胺。特丁津为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药剂,它可以通过植物根部或叶片吸收,在植株体内传导至绿色组织,抑制光合作用,从而达到除草的效果。作用机理是抑制光合作用光系统Ⅱ—丝氨酸264结合剂(photosynthesis PS Ⅱ - Serine 264 binders),抗药性列为国际除草剂抗性行动委员会/美国杂草科学协会 HRAC/WSSA 5组。主要用于防除春玉米田、夏玉米田、高粱田一年生杂草等。
截至目前,我国处于登记有效期内的特丁津农药产品有91个,其中,原药登记数量为5个,单剂为12个,混剂为74个。特丁津原药登记含量均是97%,制剂剂型是可分散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微囊悬浮-悬浮剂、乳油、悬乳剂和悬浮剂。
7. 茚嗪氟草胺(Indaziflam)
茚嗪氟草胺的分子式C16H20FN5,相对分子质量301.362,化学名称为2-N-[(1R,2S)-2,6-二甲基-2,3-二氢-1H-茚-1-基]-6-[(1Ξ)-1-氟乙基]-1,3,5-三嗪-2,4-二胺。
该产品是由德国拜耳公司开发的一款三嗪类除草剂,也是三嗪类除草剂中最新研发上市的产品,于2011年上市。其化学结构相较于传统三嗪类除草剂更为独特和复杂,因此其性能也更为出色。它属于纤维素生物合成抑制剂(CBI),通过阻碍细胞膜的生物合成来干扰植物分生组织的生长,从而实现除草效果。在土壤中施用后,茚嗪氟草胺能被植物下胚轴吸收,进而抑制新生根和叶的生长,导致茎叶部黄化,最终使杂草枯死。抗药性列为国际除草剂抗性行动委员会/美国杂草科学协会 HRAC/WSSA 29组。主要用于柑橘、葡萄、果树、树生坚果、甘蔗、草坪、高尔夫球场和观赏植物等,防除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包括黑麦、雀麦、早熟禾、马唐、牛筋草、狗牙根、三叶鬼针草、野荞麦、马齿苋、刺苋、藜、刺儿菜、地肤、繁缕和车前草等。对抗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草甘膦、三嗪类除草剂、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杂草有效。
截至目前,我国处于登记有效期内的茚嗪氟草胺农药产品有1个,为96% 茚嗪氟草胺原药(仅限出口到柬埔寨)。
图1 茚嗪氟草胺的二维化学结构式
图2 茚嗪氟草胺的三维化学结构式
8. 三嗪氟草胺(Triaziflam)
三嗪氟草胺的分子式C17H24FN5O,相对分子质量333.404,化学名称为2-N-[(2R)-1-(3,5-二甲基苯氧基)丙-2-基]-6-(2-氟丙-2-基)-1,3,5-三嗪-2,4-二胺。
该产品是由日本出光兴产株式会社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发的新型三嗪类除草剂,于2006年上市。三嗪氟草胺属于纤维素生物合成抑制剂(CBI),可作用于多个位点(抑制光合作用、微管形成及纤维素形成),具有全新的除草机制,此特点有利于延缓杂草抗性的形成。抗药性列为国际除草剂抗性行动委员会/美国杂草科学协会 HRAC/WSSA 29组。主要用于稻田苗前和苗后防除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等。
截至目前,我国未有三嗪氟草胺产品的登记。
图3 三嗪氟草胺的二维化学结构式
图4 三嗪氟草胺的三维化学结构式
三、结语
PSⅡ 是光驱动水氧化的关键场所,也是除草剂开发的重要靶标,其除草剂自上世纪 50 年代快速发展,品类丰富且仍占一定市场,但新型商业化品种久未出现。核心原因是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对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HPPD)、原卟啉原氧化酶(PPO)等靶标超高效除草剂的出现,放大了传统 PSⅡ 除草剂用量大的缺陷,导致其市场被替代,因此设计更高效 PSⅡ 抑制剂是核心问题。此外,作物与杂草间 PSⅡ 靶标的差异性对其再开发意义重大,靶向 Ser264、His215 外其他位点的抑制剂也值得关注,或成新生长点。随着 PSⅡ 结构研究深入及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发展,靶向 PSⅡ 的除草剂有望重焕生机。
目前我国处于登记有效期内的光系统 Ⅱ 除草剂中,靶向 Ser264 位点的三嗪类产品涵盖西玛津、莠去津、西草净、莠灭净、特丁净和特丁津,其原药登记数量分别为 10 个、25 个、5 个、9 个、3 个和5 个。Ser264 位点是三嗪类除草剂发挥作用的核心结合位点,为后续该类药剂的抗性治理与分子改良提供关键依据;而三嗪氟草胺与茚嗪氟草胺,则是行业为突破传统三嗪类药剂局限,通过结构创新与靶标升级开发的新型产品,兼具高效除草活性与环境友好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