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视角看财报,农化公司真雄起?
笔者从上个月持续关注农化上市公司业绩,浅浅看过半年报。细节中有深意,尝试从个人视角分析一下。为此整理了29家更有代表性的农化企业的年报关键指标,解读如下(不论业绩,按公司英文名排序...):
(1)24/29企业取得营收增长;所有上市企业增长率的平均值为8.2%[(29家上市公司2025H1总营收vs2024H1总营收)增长为5.8%];
(2)26/29企业净利润为正,负利润的3家中有2家是高度依赖CDMO业务;若将兴发、新安的农化子公司单独统计,净利润则为负;
(3)净利润保持增长的企业有23/29家;6家净利润下滑的企业中有4家涉及草甘膦生产;
(4)净利润增长率超过100%的有11家,前三家甚至超过1000%;共有20家的净利润增长超过10%;
一眼望去,这些行业“翘楚”们大多是“增收又增利”,尤其是利润增长之巨,仿佛梦回21/22。实际数字背后的业务解读又如何呢?
Expert Position (Jinlong Zhang)
I.“合理回归”
尽管净利润普遍大涨,但是29家企业的平均净利润率6.23%(合计净利润/合计营收);“大涨”到目前仍是合理“回归”;
II. 净利润“回归”的驱动因素:
A.产品价格上涨:泰禾、先达、苏利、利民等是得益于产品价格上涨,营收增长率显著高于营业成本增长率(差额>10%)。涨价显然是供不应求的结果。在普遍“产能过剩”的大环境,特定产品具有稀缺性(如百菌清),也不排除因安全环保等外因导致的阶段性紧缺(如烯草酮);价格上涨的持续性须紧密结合产能和生产成本,审慎评估;
B.营业成本下降:以营收增长5.76%、净利润增长1481.94%的联化科技为例,其总营收增长主要来源于医药业务。其农化板块营收下滑了9.13%,但得益于营业成本降低了19.32%,由此取得9.48%毛利增长(农化业务),成为公司净利润暴涨的首要贡献。类似的,湖南海利营业成本相对下降9.77%。相反的,中旗股份营业成本增长率比营业收入增长率高10%,是其净利润为负的重要原因。
【营业成本下降的原因?还是引用降本最突出的联化科技的实践:本报告期内,公司致力于降本增效,全面提升运营效率,植保业务产能利用率提升,产品结构调整,从而实现毛利率增加】。
笔者作为有生产管理经验的资深市场销售人员,深感这两点对经营成本的重要性。作为生产企业,当然可以把业绩压力传导到上游的中间体和原料供应商(事实上也做到了,看看中间体上市公司的业绩就知道了),但只做到这一点还不足以在过剩产能中胜出。
技术、装备改进对降本当然重要。但借联化的实践,笔者想强调“产销协同”(S&OP)带来的降本是非常可观的。
C.财务费用降低:以润丰为例,半年净利润是CNY 556 Mn, 增长205.62%;财务费用为-267.87Mn(负值表示净收益;主要系报告期内汇兑收益大幅增加所致),而去年同期是310.96 Mn,同比为净利润多贡献了CNY 578.83Mn。类似的,联化的财务费用也由正转负,为净利润同比增长贡献了CNY 78 Mn。
换句话说,在“同比大涨”背后,他们去年的业绩其实并不弱,而今年业绩也并不如数字那么强劲。随着国内利率持续走低、美元降息如期而至,整体将有助于继续降低财务费用。但也可以预计,出口型企业下半年的汇兑损失大概率将扩大;如果涉及海外当地货币结算的(例如巴西里亚尔、阿根廷比索等),当地币兑美元的损益仍难预估。
III.尚未发力的重要力量
III(1): 前面刚提到的草甘膦生产企业的业绩表现落后于同行。实际众所周知,6月以来草甘膦企业就发起了“稳扎稳打”的涨价攻势。如果顺利度过需求轮动的9-10月,后市将值得期待;
III(2) 戏台下的“各大门派”:立本、福华、七洲、中山、滨农、永农、中迅等,对双草、三嗪类、酰胺类、三唑类等众多基础产品的产销有重大话语权。他们或许还在凝视,伺机而动。但整体而言,经历过大周期的头部企业主们,显然已谨慎又从容了很多;
III(3) 都说“如果卷不死,就往死里卷”,但到目前,我们还没看到成批出现“卷死”的同行,为什么?前篇的“出口量历史新高”可能是答案之一,无与伦比的低价让全球对中国农药的需求持续增长,纵然微利,也可以养活大大小小的农化企业。这个基本面不变,大的行情也难发展;
III(4) 更大的支配力量:全球农业经济、中美贸易战、印度关税.....持续关注。
每个人都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去求索,不过度乐观,但仿佛“隐约东方之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