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杜志雄:农资产品需向“减量高效”转型
“为确保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三农’工作在其中发挥着‘压舱石’和‘战略后院’的作用。不仅如此,‘三农’发展还可以发挥推进总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就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农资产品创新方向,以及供销合作社如何更好发挥主渠道作用等议题,接受了《中国农资》记者采访。
杜志雄首先分析了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7亿吨以上水平的原因。他指出,这得益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推动,包括种业革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种业技术的提升使得优良品种的占比大幅提高,从而显著提升了粮食的单产水平。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高产作物品种的应用和普及提供了便利,而数字化技术如无人机施肥等则降低了施肥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在谈到种业振兴行动时,杜志雄表示,这一行动旨在突破传统农业资源的约束,通过培育品质更优、生产效率更高的种子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他提到,政府在海南等地建立了种业硅谷,组织科学家和企业进行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全链条的攻关,一方面解决有性优产高的新品种可以替代和使用,同时也加大新品种从实验室到大田的转化效率。
针对化肥和农药等农资产品的问题,杜志雄提出了“减量高效”的转型方向。他指出,传统农业长期依赖化肥、农药等高投入模式,导致生态透支和环境污染。现代农业需转向绿色高质量发展,“保持农业可持续性”也已成为与稳产保供、生产者增收具有同等地位的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发展政策的第三大目标,这就要求农资行业研发减量高效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以满足绿色种植需求。具体来说,化肥方面应推广缓释肥、有机肥,减少单位面积用量,并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效率;农药方面则应研发低残留、生物农药,替代传统高毒农药,并通过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减少滥用。
“农资企业需要不断研发出低毒高效的农药和易于被作物充分吸收的肥药新品种。同时,肥料企业也应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生产出更多的生物肥料,以帮助中国农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第三个发展目标。”杜志雄强调了化肥和农药企业的创新责任。
此外,杜志雄还提到了供销合作社在农资流通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供销合作社作为农资流通的主要渠道之一,应关注化肥农药的减量化投入问题,积极推广绿色、环保的农资产品,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编制 | 心 怡
审校 | 赵光辉
监制 | 陆 璐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