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线虫病害的主力军——噻唑膦,未来发展及展望
植物寄生线虫比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生物具有主动侵袭寄主和自动转移为害的特点。除了直接侵染植物,导致产量、质量下降外,线虫造成的微伤口也是土壤性真菌、细菌侵入物的通道,诱发病害的发生。
我国地跨温热两带,砂壤性土壤所占比例大,适宜线虫的存活、为害。根结线虫病、胞囊线虫病在我国连年发生,为害瓜类、茄果类、豆类、萝卜及白菜等30多种蔬菜及大田作物。
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植物线虫,可在短期内迅速甚至可彻底地控制线虫群落,而且许多杀线虫剂有兼治地下害虫的作用。因此杀线虫剂使用后,作物的增产效果非常显著。
噻唑膦是目前杀线虫领域的主力。1998年,石原产业最初研发出杀线虫剂噻唑膦,2005年首次在中国取得原药和制剂登记。高含量的噻唑膦原药具有稳定性好、气味小等特点,可用于高品质噻唑膦制剂的生产。噻唑膦作为一款高效、广谱的非熏蒸型有机磷杀虫杀线虫剂,已在全球许多国家投放市场。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杀线虫主力——噻唑膦。
噻唑膦在植物体内有内吸输导作用,对植物寄生线虫和害虫的防治具有广谱活性, 是目前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理想药剂。 噻唑膦主要作用方式为抑制根结线虫乙酰胆碱酯酶的合成,具有强烈的触杀活性,并对传统杀虫剂已产生抗性的一些害虫,也有很好的效果。噻唑硫磷施用后以立即混于土中最为有效,可在作物种植前直接施于土表,也可在作物播种时使用。 噻唑膦制剂登记共159个,其中103个是噻唑膦单剂;复配主要与阿维菌素、氨基寡糖素进行组合,阿维·噻唑膦登记有41个,寡糖·噻唑膦登记有10个,其余有二嗪·噻唑膦登记2个,甲维·噻唑膦登记1个,几糖·噻唑膦登记1个,噻虫嗪·噻唑膦登记1个。 2021年至2022年共有13个制剂登记证件,其中寡糖·噻唑膦颗粒剂/水乳剂有5个,阿维·噻唑膦颗粒剂/水乳剂有4个,噻唑膦颗粒剂单剂有2个,二嗪·噻唑膦颗粒剂1个,噻虫嗪·噻唑膦颗粒剂1个。 近年来,噻唑膦作为防治线虫病害的主力,随着用药剂量和用药频次的增加,容易出现烧根造成死根的情况,在部分地区已出现较强的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