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林 :回归原点,用专业、专注突破增长瓶颈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赵丹 2025/4/1 14:58:02
药肥也曾经历过快速发展阶段,但近年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药肥企业面临产品收紧、利润空间变小、资金占用大、生产难度增加等问题。去年至今,主流大化肥企业入局,又推高了行业的景气度。药肥的登记作物不断扩容、施用场景不断拓展,新增产能增加迅猛。接下来,药肥的机会在哪里?药肥企业的破局点又在哪里?从不见经传到成为药肥头部企业之一,河南省红火作物保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火药肥”)总经理张云林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

药肥也曾经历过快速发展阶段,但近年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药肥企业面临产品收紧、利润空间变小、资金占用大、生产难度增加等问题。

去年至今,主流大化肥企业入局,又推高了行业的景气度。药肥的登记作物不断扩容、施用场景不断拓展,新增产能增加迅猛。

接下来,药肥的机会在哪里?药肥企业的破局点又在哪里?

从不见经传到成为药肥头部企业之一,河南省红火作物保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火药肥”)总经理张云林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

“药肥行业正处在一个‘微妙’的转折期,表面看是增量市场,但实际乱象丛生。劣质产品充斥、投机企业搅局,导致成熟区域(如广西甘蔗、部分花生种植区)需求饱和甚至下滑,而新兴区域(如大田作物、中药材)仍需培育。”张云林介绍。


把产品做好不值得炫耀
“把产品做好是企业的天职,把服务、方案做好才算本事。”



01
左中括号
从“解决问题”出发、卖真货
左中括号


和很多企业老板从经销商开始,慢慢做大,自然而然发展成为企业不同。张云林做药肥是被哥哥“劝”来的。

“2015年下半年,当时我在家做农资零售,生意很好,我哥说让我来管药肥,我肯定不愿意来。”张云林凭借多年的精耕细作,在当地做得风生水起,农户都认他,他也不想冒险去一个陌生的领域做一个陌生的产品。

当然,最后张云林还是来到了彼时的远见药肥事业部。

“其实,当时大家对药肥的理解是很片面

的。”张云林表示,现在回看曾经就觉得当时有些观点可笑,大家对药肥都没有很好的认知。

“虽然我没有专业背景,对管理公司没有经验,但是农民、零售商想要啥再没有比我更清楚的了。”有着多年基层零售经验的张云林对市场需求的把控还是有自信的。

2016年,他接手红火药肥事业部并创立公司,面临的挑战就是产品的梳理、团队的搭建以及渠道的成型。

首先,向渠道明确药肥的概念。张云林表示,红火做药肥就是要做到“植保+营养”二合一,互相增效,省工省力,同时减少能源的消耗。

图片.jpg

其次,卖真货,从用户需求出发做研发。

第一年的销量仅有2000吨。

张云林并没有急功近利,而是依然坚持从“解决问题”出发,“用效果说话”,解决信任问题。认为产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好的产品要给用户超值的体验感,从产品包装到产品质量,从产品营销到产品服务,都要让客户和用户感觉到与众不同。因此红火药肥从研发、品控、生测上下狠功夫,不断做出优秀的、可持续的、更新迭代的产品。

付出总有回报,2018年,红火药肥渐入佳境。2019年,红火药肥的销量过3万吨,这算得上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

但是,张云林又遇上了新的烦恼。

彼时的药肥市场混乱,投机主义严重,存在只注重药效,不关注肥效,虚报含量、偷减含量的情况,以至于有农户使用了不合格药肥后

导致脱肥减产,从而导致对药肥产生信任危机。长此以往将毁掉这个品类。

张云林表示,红火开始在花生、红薯上做双标药肥(药肥包装上应明确标注所含农药的名称、含量以及毒性等级,以及肥料的成分和含量)。

张云林问笔者,“你知道红火为啥卖得好?因为大家都知道红火不卖假货,产品好,安全!"

红火药肥因为产品“真”而俘获了农户的心,这个原因让张云林既高兴又心酸,当“真货”成了稀缺,这个品类还能持续多久?

“农民需要药肥,但市场需要正本清源。”张云林直言,行业亟须规范。



02
左中括号
推动“药肥双标”进程
左中括号


图片2.jpg
双标药肥

《药肥产品标签标识规范》团体标准 2021年 8月 25日发布实施,它规定了药肥产品的术语、定义、要求、标签内容、标签制作和管理等重要内容。明确了药肥产品标签中对农药和肥料都进行标识


业界一直说,一流企业做标准。做标准的企业一般都是市场选择度高和技术实力强的企业。

在市场竞争中,往往是谁制定了标准,或者在细分领域重构规则,维持市场健康,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没有标准就做标准。

2019年开始,红火药肥和其他药肥头部企业牵头,开始推动药肥双标,避免药肥重蹈某些品类“无序衰落”的覆辙。

2021年,红火药肥推动并执笔、制定的药肥团体标准发布。

图片3.jpg

团标的影响是积极的,“以前一些企业可能在做‘单标'(只标注农药含量)的产品,利用药肥赛道信息不透明的情况发展,以至于劣币驱逐良币。”张云林表示,现在标准出来了,大家都在主动拥抱双标。

张云林一直强调,对于企业而言,把产品做好是最基本的。

由于药肥一体化产品符合轻简化趋势,2024年,头部复合肥企业们频频释放做药肥的信号。

尽管农药企业因利润压缩逐渐退出,但大肥企业凭借渠道和规模优势涌入,反而推动了药肥进入主流渠道。“过去渠道商排斥药肥,现在大肥企业纷纷下场,负面声音少了,行业开始走向规范化。”张云林表示。

张云林做药肥十年间,实现了销量的50倍增长。

但是,原来的竞争和当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在强手如林的产业环境下,张云林强调,药肥企业要抓住未来三年的窗口期。

一方面,做药肥的农药企业面临利润空间变小、资金占用大、生产难度增加等问题,部分企业选择性退出;一方面,大肥企业的进入虽然能带来主流渠道的拓展,但是技术和团队还不够成熟。


别人不敢碰的,红火敢深耕
找到一条看起来更难走,更少人走的路。用专业、专注、结构化,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


随着入场企业的增多,做药肥自然也更难了。

很多时候,难也意味着机会。低速增长阶段,就需要俯身弯腰,精耕细作。谁能解决困难,谁就能赢得市场。

“其实内卷也不是一件坏事,内卷的本质就是实现优胜劣汰。在卷的过程中认清自己的优势,聚焦,再聚焦。”张云林对内卷一词并不反感,面对内卷,他的应对方式就是——与变化共舞,专业立身(回归原点,围绕作物、用户解决问题),顺势而为,剩下的交给时间。

张云林表示,红火药肥接下来要做的在“大田上走量,在精作上深挖”。并给出了具体路径,

未来红火药肥的工作重点将围绕三个关键词展开:专业、专注、结构化突围。

03
左中括号
专业与专注
左中括号


“我们的自我定位很明确,就是专业、专注做药肥。”张云林介绍。

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到技术驱动,在保障品质的前提下提升性价比,是张云林目前考虑的。“未来不是拼价格,而是拼谁能让农民少花钱、多增收。”红火药肥将推广高效缓释肥、功能型药肥,替代传统低效产品。

图片4.jpg

张云林对自己也有清醒的认知,作为中小型企业,没有资源优势,红火药肥只有以专业立命,通过规模效益降成本,通过作物全周期解决方案提高用户收益。目前,红火药肥团队通过自主研发已经形成作物全周期解决方案(如花生“防病+防虫+增产”方案)。

张云林也经常告诫团队人员,把产品做好是企业的天职,要真正地站在用户角度去思考问题,把产品和应用技术配合好,把作物方案、服务做好才是真本事。“服务能力才是真正抵达终点的能力。”张云林表示。

张云林表示,接下来,红火药肥将有更多的作物方案推出,将有更多功能集成的产品推出。使得红火药肥更具性价比,让农户施用更加方便。


04
左中括号
结构化突围
左中括号


除了专业、专注,红火药肥还将在结构上有所变化,从产品、渠道、作物三方面做层次化、结构化突围。

首先,是产品分层。在大田作物上推广高

性价比产品,在经济作物(如大蒜、中药材)上主打高附加值方案。

其次,是渠道分层。区分大肥渠道与特肥渠道,避免渠道“互相排斥”。

图片5.jpg

再者,是作物聚焦。在红薯、中药材等细分领域建立技术壁垒,“别人不敢碰的,红火敢深耕。”张云林的话掷地有声。

张云林分析,药肥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经济作物和中药材等领域。而大田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种植者对药肥的接受度仍需培养,主要原因包括药肥产品质量、价值体现不够等。下一步将调整上述作物的运营策略,解决用户价值感知问题。

聚焦小宗经济作物,进行结构化突围,根据作物和区域特点,提供不同层次和价值的产品及方案。


05
左中括号
回归原点
左中括号


张云林认为,药肥的增量空间仍在。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药肥在新市场增量,而在老市场存在部分减量。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是回归原点,不断去优化、迭代、升级产品。

张云林坦言,农药“一证一品”政策将是行业的分水岭。登记证件是入场券,未来拼的是技术储备和作物理解。

政策对红火药肥是利好,红火药肥已布局 30 余个证件,2025 年将增至 50 个,证件自有匹配度高,且会持续优化产品布局,如在某个作物或者区域上形成作物专属“产品矩阵”。

张云林认为,农药登记费用及周期会影响部分企业,但是政策一定是利好规范企业,淘汰投机者的,过去一个证件套用千种包装的乱象将终结,这也将加速行业的规范化。

现在,药肥企业都在主动拥抱“双标”,2023 年起,红火药肥开始推动行业的“双标双效”(除了标注农药、肥料标准之外,也要强调“药效 + 肥效”标识)进程,这也将推动品类往前发展。

"

做企业有什么比听到“他家的东西让人放心”更让人欣慰的?

笔者发现,能让红火药肥的销量从2000吨增长到10万吨,张云林以及红火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真!

产品真,服务好。

从零售商起家的张云林一直用他朴素的产品观来做事。

客户不是怕产品假吗?药肥双标把农药和肥料的含量标注得清清楚楚。

红火药肥以专业立身,从作物、用户出发,从解决问题出发。

用不断迭代的产品、集成的作物全周期解决方案持续引领行业发展,推动行业双标双效进程,推动行业走向规范竞争。

所以,企业得到的社会评价也是——靠谱。

在药肥这个信任度低的产业里能解决信任问题真的不容易。

一句不提产品主义,但是步步都能做到极致。

不张扬,不冒进。有定力,有方向。

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别人不敢碰的,红火敢深耕。

笔者不知道张云林与他的团队2026年是否能实现20万吨的销售目标,但是张云林的一句话笔者很赞同:做农业没有捷径,谁离土地更近,谁就能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