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种植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泰博光合首席科学家苏彦华教授参观山东莒县张永强种植合作社)
我国种植合作社正处于 “规模化扩张” 与 “质量化转型” 并行的关键阶段。综合 2023-2024 年多个权威调研及示范社监测数据,其现状可从以下五个维度概括:
总体规模:
数量全球第一,种植类占绝对主导
数量与覆盖:截至 2023 年底,全国注册农民合作社突破 300 万家,其中种植类合作社约 260 万家,占比超 86%,覆盖全国近 50% 的农户。
示范社体量:500 强示范社中,432 家为种植合作社,平均在册成员 226 户,较 2022 年增长 3.8%;平均带动家庭农场成员 30 户左右,初步构建 “小农户 — 家庭农场 — 合作社” 梯次组织体系。
经营升级:
从 “卖原料” 走向 “卖服务、卖品牌”
1. 产业链延伸
2023 年 500 强种植类合作社加工销售收入平均占比达 46.8%,较 2020 年提升 12 个百分点;开展电商销售、休闲农业的合作社比例从 5% 升至 18%,打破传统单一销售模式。
2. 服务功能强化
农资统配、代耕代收、仓储烘干、质量检测等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头部合作社重要收入来源,占比达 25%-35%,从 “生产型” 向 “服务型” 转型趋势明显。
3. 品牌与标准建设
约 1.2 万家种植合作社拥有绿色食品、有机或地理标志认证,“区域公共品牌 + 合作社自有品牌” 双轮驱动格局初步形成,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区域格局:东、中、西部梯度差异明显
维度 | 西部情况 | 中部情况 | 东部情况 |
成员规模 | 社均 309 户,土地集中连片、政府补贴高是主要发展动因 | 社均 236 户,承东启西,兼具规模与技术优势 | 社均 199 户,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作物为主 |
示范层级 | 国家级示范社占比仅 13.1% | 国家级示范社占比 46.7%,占比最高 | 国家级示范社占比 40.2%,产业基础扎实 |
注:政策资源与产业基础仍向中东部倾斜,西部在示范社培育上存在明显差距。
突出问题:四个 “不” 字当头
1. 利益联结不紧
“名义社员” 比例较高,二次返利与股份分红占合作社盈余的比例不足 25%,社员与合作社利益绑定不深,凝聚力较弱。
2. 产业链条不长
多数合作社停留在 “种植 — 收获 — 售卖” 初级阶段,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下游环节薄弱,产业链增值空间未充分挖掘。
3. 要素瓶颈突出
土地:设施农业、烘干仓储、农机库棚等配套建设用地指标缺口普遍,制约硬件升级;
资金:2023 年 500 强种植合作社中,54% 未获得银行贷款,内部融资比例仅 30%,资金短缺问题显著;
人才:懂技术、善经营、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超 150 万人,人才短板限制发展上限。
4. 同质化竞争
“一镇一品” 出现 “同品多名” 现象,区域品牌数量多但分散,缺乏统一标准与影响力,市场议价能力弱,低价竞争问题突出。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下一步
1. 政策端:精准扶持破瓶颈
2024-2025 年,农业农村部将联合自然资源部单列 “合作社设施农业用地指标”,解决土地难题;同时扩大 “信贷直通车” 规模至 2000 亿元,重点支持种植类合作社产后加工与冷链项目,缓解资金压力。
2. 市场端:新赛道打开盈利空间
数字化订单农业、碳汇农业、功能性农产品(富硒、高花青素等)成为种植合作社盈利新方向;预计 2025 年 15% 的头部种植合作社将完成数字农场改造,亩均增效可达 300-500 元。
小结
我国种植合作社已完成 “量的积累”,下一步核心是实现 “质的跃升”。能否在土地、资金、人才三大核心要素上突破瓶颈,同时在品牌建设、深加工、社会化服务环节构建可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将直接决定其能否成长为农业强国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