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化工马健:以新质生产力破局农业发展,布局全球化未来
在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当下,新质生产力正成为驱动行业变革的核心动力。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六国化工)作为农资领域的领军企业,在这一浪潮中展现出独特的战略眼光与实践魄力。近日,六国化工党委书记、总经理马健接受本报专访,深入解读企业在肥料转型、科技赋能、产能布局及全球化战略等方面的探索,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
技术创新: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通过科技赋能让农业生产更高效、更绿色、更可持续。”马健开门见山,将技术创新视为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他看来,种植结构的调整、农资集中化的趋势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都对肥料产品提出了“减肥、提质、增效”的全新要求,而六国化工早已为此布局多年。
早在10年前,六国化工就敏锐捕捉到水肥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率先进入水溶性肥料领域,建设专业生产装置,打造“亲亲水溶肥”品牌,推出根亲亲、叶亲亲等系列产品。“水肥一体化的优势在于能精准控制元素释放,大幅提高作物吸收效率,尤其适配机械化施肥、无人机作业等现代农业场景。”马健介绍,目前六国化工已形成覆盖水溶性磷酸一铵、磷酸二氢钾、大中微量元素水溶肥、液体肥、氨基酸水溶肥等在内的完整产品线,可充分满足不同作物、不同种植模式的需求。
在传统肥料升级方面,六国化工与中国农科院深度合作,开发“芯五功系列”新产品,通过科技加持实现质量跃升。“这些产品不仅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作物吸收率,还能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真正实现减肥增效提产的综合效果。”马健举例,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研发的“六国网”,在西部和北部缺水干旱地区备受青睐,其保水、保肥、肥效持久的特点已成为市场口碑。
马健透露,六国化工正全力攻关外包型控释肥技术,通过创新技术路线,可兼容尿素、磷酸二铵、复合肥等多种原料,在不增加大量成本的前提下大幅提升肥料利用率。同时,团队正研发用更环保的可降解材料替代传统聚氨酯产品,相关技术预计1年内投放市场。“这些技术突破将推动肥料产业向高效、环保方向迈出关键一步。”
战略定力:以理性发展破局行业内卷
“行业内卷的根源,在于部分企业盲目追求产能扩张,忽视了技术升级和价值创造。”谈及当前化肥行业的竞争现状,马健直言不讳。在他看来,国内化肥产能早已充沛,盲目扩产不仅会挤压同行生存空间,更会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
六国化工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不盲目跟风扩产,而是专注于提高现有产能的利用率。“我们的三个生产基地——铜陵总部、安徽宿州基地、湖北当阳基地已布局完成,目前开工率超过80%,远高于行业30%~40%的平均水平。”马健认为,将固定资产投入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为农业生产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才是农资企业的核心使命。
在湖北,六国化工投资建设的湖北徽阳新材料有限公司即将成为行业标杆。该项目规划磷酸年产能30万吨,其中精细磷化工占比超70%,将应用食品级磷酸、电池级磷酸、磷酸二氢钾等最新生产技术,以及半水二水法淋滤技术、汽水热解铝石膏综合利用技术等前沿工艺,打造国际领先的磷化工示范项目。“项目预计明年3月投产,将整体提升磷化工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实现节约化、节能化、绿色化发展。”
品牌建设是六国化工抵御内卷的另一重要抓手。“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农民提供与作物生长周期匹配的‘同释放、同营养’产品。”马健表示,企业始终以提供作物全程营养解决方案为初心,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深入研究作物生长规律,开发内置型、外置型、反渗式等多元技术,推动传统产品与现代农业需求精准适配。
“我们追求的是‘有张力、有温度’的品牌。”马健解释,“张力”体现在技术领先性和产品适配性上,“温度”则体现在对农民需求的深度响应上。通过持续提升氮磷钾元素综合利用率、延长肥效周期,六国化工已赢得广泛市场口碑,成为农民信赖的合作伙伴。
对于行业内卷的破局之道,马健建议:在国家政策引导和行业协会协调下,头部企业应加强交流,形成自律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将发展重心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积极布局国际市场。“国内产能优势与国际需求增长的矛盾,其实是行业转型的契机。我们应将目光投向全球,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那里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全球视野:以协同出海开拓发展新局
“与其在国内市场恶性竞争,不如携手开拓全球市场。”马健认为,全球化布局是化肥行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路径。六国化工的出海规划紧密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已锁定三大核心区域,形成清晰的全球化蓝图。
东南亚是六国化工出海的首选目的地。“东南亚不仅是中国稳固的战略后方,文化相近,而且农业需求旺盛、人口基数大,中国资本在此布局早、根基深。”马健透露,六国化工正寻求在马来西亚等地区开展合作,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和市场需求,实现产能与市场的精准对接。而中亚地区和非洲也是六国化工未来开拓的重要市场。
“出海不是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产业链的全球布局。”马健表示,六国化工正探索在海外建设生产基地,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生产,既降低运输成本,又能规避贸易壁垒。同时,企业将输出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服务模式,帮助当地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树立中国化肥品牌的国际形象。
在农资服务领域,六国化工也在同步推进全球化适配。通过分级服务体系赋能海外经销商,提供线上支持与融资渠道,将“物流—资金流—服务流”闭环模式复制到国际市场;同时打造“六国商学院”,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农业人才,推动中国农业服务理念与当地实际结合。
“全球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马健最后表示,六国化工将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全球市场,通过技术创新、理性发展和协同出海,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引领行业变革,为中国化肥品牌赢得全球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