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协同拓市·价值创变破局,第二十五届全国农药交流会主题大会在沪开幕
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第二十五届全国农药交流会主题大会于10月13日在上海开幕。会议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主办,近600名参会者齐聚一堂,围绕“全球协同拓市・价值创变破局”这一主题,共同探寻农药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思路以及新机遇。

大会伊始,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钟华、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李文星、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鄂文弟为大会致辞,致辞中既回顾了过往农药行业所取得的成绩,又对当下行业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刻剖析,更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殷切期望,让在场的每一位参会者都明晰了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李钟华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李钟华秘书长表示,2025年以来,我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农药生产与出口国地位,行业整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但行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结构性矛盾突出,集中表现为“三个失衡”:一是供需失衡叠加同质化竞争,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但多数产品产能利用率较低,低价竞争加剧;二是创新投入与短期行为失衡,行业整体研发投入强度偏低,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不足销售额3%,恶性价格战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三是国内产能与国际市场话语权失衡,出口量大但价格长期低位,面临“双向挤压”压力。面对挑战,政府与行业协会正协同破局:农业农村部修订的四部农药核心规章将于明年1月正式施行,通过全流程监管来规范行业发展;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也同步启动了“正风治卷”三年专项行动,以“四个严禁、六项自律、两大基石”作为核心举措,致力于重塑行业竞争秩序。

李文星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
李文星巡视员围绕农药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展开介绍,重点阐述了修订规章与建立农药统计制度两项核心任务。其中,农药统计制度的建立源于《农药管理条例》赋予农业部门的法定职责,这项统计工作需农药企业紧密配合,确保报送数据真实、准确、完整且及时。这些数据不仅具备法定效力,更是研判农药行业发展态势、作出科学决策的关键依据,直接关系到对行业趋势的精准把握。作为农药行业主管部门,农业农村部将全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积极协调多方部门、争取政策支持。今年国务院已就此专项部署,未来将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贡献更大力量。

鄂文弟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
鄂文弟副主任强调,农药既是粮食安全的“守护者”,也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支撑。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年均病虫害防控面积达77亿亩次,农药使用量(折百量)约为24.5万吨。2024年,全国三大粮食作物病虫草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达到30.6%,这意味着凭借科学安全用药,成功为3亿人从病虫口中夺回了全年口粮。如今,农药的作用已从过去单纯“保丰收”拓展至“降毒素、提品质、护生态”等多重目标,其科学安全使用不仅关乎稳产保供,更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性有着直接影响。近年来,全国农技中心联合科研院校、农药企业及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积极开展科学安全用药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会议还邀请了多位业内顶尖的专家,他们所做的报告涵盖从农药研发的前沿技术到市场拓展的创新策略,从行业政策的深度解读到价值创造的全新路径等多个维度,为参会者们呈现了一场知识与思想的盛宴,助力大家站在行业前沿,精准把握时代脉搏,进而共同为农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赵可利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专家
赵可利专家指出,我国农药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一代代农药人艰苦努力下,我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间体、原药、制剂主链条和相关配套在内的强大产业链,成为名副其实的农药“世界工厂”,产能居全球首位,产品品类齐全且结构持续优化,经营体系完善,研发端也初步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但产业仍面临产能结构性过剩,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研发创新投入不足等多重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运用系统、创新、法治、底线思维,通过推动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提升出口质量、优化农药登记与生产经营监管、强化管理能力等举措,助力农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钱旭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钱旭红院士从思维方式切入,结合哲理、史实与传说,揭示老子理论及思维的现代性与未来性,并探索其与农药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路径。他指出,古代炼丹术作为化学、医药的重要源头,蕴含的实验思维与物质转化智慧,与现代农药研发的核心逻辑相通。钱院士聚焦老子思维与宏观量子效应的相通性,列举玻尔、汤川秀树等诺奖得主受老子思想启发的案例,阐述了量子 “波粒二象性” 与老子 “无有二象性” 等理念的契合,以及量子思维带来的认知革新。结合当下农药行业发展需求与未来趋势,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可指导农药学科融合,推动农药研发更贴合生态规律,为农药产业创新与产品制造赋能,为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宋宝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
宋宝安院士围绕绿色农药与生物安全展开论述,明确创制绿色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且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在环境生态安全层面,绿色农药整体风险较低,对家蚕、蜜蜂、蚯蚓及水生生物多呈低毒特性,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但部分品种仍存在高毒情况,需合理规范使用。健康风险方面,绿色农药具备蒸气压低、残留易降解的优势,对哺乳动物的急性与慢性毒性均低于传统农药,生殖发育毒性也不明显。膳食风险评估显示,绿色农药残留量多低于最大残留限量。但是,国内外在农药膳食风险评估、毒理学试验及环境影响试验方面存在差异,未来扔需加强科学普及,提升大众对农药的科学认知。

吴进龙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综合审评处处长
7月15日,农业农村部令2025年第3号发布,对《农药登记管理办法》等多部规章作出修订。其中,《农药登记管理办法》的修改涉及20余处,该部分修改内容将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吴进龙处长表示,此次修改主要基于三方面现实需求:一是主动适配农药产业发展新形势,为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市场格局优化及监管标准提升提供制度支撑;二是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规范日常管理,针对性解决申请人与代理人管理、申请资料报送与转让、登记证换发、验证试验等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三是将“轻微瑕疵可补充资料”“再次申请快速评审”等经实践检验的利企便民举措,通过规章形式固化为长效机制。整个修改过程严格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原则,确保制度调整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许世卫
农业农村部农业监测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许世卫研究员系统剖析了世界农业视角下农药需求的演变逻辑与内在规律。从全球农业格局来看,当前正经历多维度深刻变革,耕地与水资源供给趋紧,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消耗持续加剧,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压力不断攀升。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与消费国,中国虽在农作物单产和总产上达到较高水平,但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粮食产能持续提升的难度显著加大。在多重因素驱动下,农药需求已发生核心转变,未来,农药行业将聚焦四大发展方向——绿色化、精准化、智能化、生物化。其中,全球生物农药市场有望成为行业增长最快的领域,叠加新兴市场农药需求持续升级,将共同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John Mina
先正达集团杀虫剂生物化学团队负责人
John Mina先生首先为与会人员介绍了先正达英国集能山国际研究中心的硬实力——具备从新物质分析、活性成分设计,到工艺放大、生物制剂发现的全链条研发能力,为作物保护创新奠定基础;其次,创新层面,先正达构建 “生物洞察+活性成分创新+数据智能”三重螺旋平台,融合生物学、基因组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技术:借助AI实现新型靶点发现、生成式化学设计及性能预测,依托数字化工具推动研发从经验驱动转向预测驱动,最终开发出兼顾效力、人境安全与成本效益的作物保护产品;最后,展望未来,先正达聚焦合作,推出“Shoots”开放协作平台,旨在汇聚全球智慧,携手攻克农业领域难题,助力作物保护领域持续突破,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胡大龙
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当前化学合成领域存在多维度效率瓶颈,包括合成路线打通难度大,后处理纯化环节耗时费力,流程繁琐且不确定因素多,工作开展高度依赖人员经验等问题。针对这些痛点,胡大龙副总裁指出,晶泰科技以“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为核心思路,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化学合成平台。在数字化层面,借助ELN智能工具,有效减少文字工作、提升协作效率;在自动化层面,依靠反应检测一体机实现高通量反应与自动分析,而后处理工作站可以完成自动化氮吹浓缩、过滤纯化等操作,极大地延展了合成人员的实验能力;在智能化层面,利用 AI模型预测化合物可合成性与反应条件,其预测准确率已经优于部分资深化学家,从而大幅降低了实验试错成本。

于海波
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于海波副总经理系统介绍了安全高效杀虫剂多氟虫双酰胺(实验代号 SY-1877)的研发成果,覆盖关键技术与应用价值。该杀虫剂属于 GABA 别构调节剂(作用机制 Group30),与氯虫苯甲酰胺等传统药剂无交互抗性,可有效破解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抗性难题。室内活性测试显示,其对鳞翅目、缨翅目等35种害虫高效,1.5-3g /亩剂量下蓟马防效优于乙基多杀菌素;且为正温度系数化合物,耐雨水冲刷,对水稻、棉花、蔬菜等多种作物安全。相较于竞品,其对西花蓟马、烟粉虱防治优势显著,未来有望成为主流杀虫剂,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会上,举行了2025年中国农药行业HSE管理体系合规企业颁发仪式,以及特定农药闭环管理服务平台发布仪式。 
会议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段又生、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李忠、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总工程师杨光亮主持。大会不仅为农药行业从业者提供了深度交流的契机,更构建起助力行业信息互通、资源整合、共谋发展的优质平台。
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第二十五届全国农药交流会主题大会于10月13日在上海开幕。会议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主办,近600名参会者齐聚一堂,围绕“全球协同拓市・价值创变破局”这一主题,共同探寻农药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思路以及新机遇。
大会伊始,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钟华、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李文星、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鄂文弟为大会致辞,致辞中既回顾了过往农药行业所取得的成绩,又对当下行业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刻剖析,更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殷切期望,让在场的每一位参会者都明晰了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李钟华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李钟华秘书长表示,2025年以来,我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农药生产与出口国地位,行业整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但行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结构性矛盾突出,集中表现为“三个失衡”:一是供需失衡叠加同质化竞争,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但多数产品产能利用率较低,低价竞争加剧;二是创新投入与短期行为失衡,行业整体研发投入强度偏低,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不足销售额3%,恶性价格战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三是国内产能与国际市场话语权失衡,出口量大但价格长期低位,面临“双向挤压”压力。面对挑战,政府与行业协会正协同破局:农业农村部修订的四部农药核心规章将于明年1月正式施行,通过全流程监管来规范行业发展;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也同步启动了“正风治卷”三年专项行动,以“四个严禁、六项自律、两大基石”作为核心举措,致力于重塑行业竞争秩序。
李文星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
李文星巡视员围绕农药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展开介绍,重点阐述了修订规章与建立农药统计制度两项核心任务。其中,农药统计制度的建立源于《农药管理条例》赋予农业部门的法定职责,这项统计工作需农药企业紧密配合,确保报送数据真实、准确、完整且及时。这些数据不仅具备法定效力,更是研判农药行业发展态势、作出科学决策的关键依据,直接关系到对行业趋势的精准把握。作为农药行业主管部门,农业农村部将全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积极协调多方部门、争取政策支持。今年国务院已就此专项部署,未来将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贡献更大力量。
鄂文弟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
鄂文弟副主任强调,农药既是粮食安全的“守护者”,也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支撑。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年均病虫害防控面积达77亿亩次,农药使用量(折百量)约为24.5万吨。2024年,全国三大粮食作物病虫草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达到30.6%,这意味着凭借科学安全用药,成功为3亿人从病虫口中夺回了全年口粮。如今,农药的作用已从过去单纯“保丰收”拓展至“降毒素、提品质、护生态”等多重目标,其科学安全使用不仅关乎稳产保供,更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性有着直接影响。近年来,全国农技中心联合科研院校、农药企业及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积极开展科学安全用药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会议还邀请了多位业内顶尖的专家,他们所做的报告涵盖从农药研发的前沿技术到市场拓展的创新策略,从行业政策的深度解读到价值创造的全新路径等多个维度,为参会者们呈现了一场知识与思想的盛宴,助力大家站在行业前沿,精准把握时代脉搏,进而共同为农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赵可利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专家
赵可利专家指出,我国农药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一代代农药人艰苦努力下,我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间体、原药、制剂主链条和相关配套在内的强大产业链,成为名副其实的农药“世界工厂”,产能居全球首位,产品品类齐全且结构持续优化,经营体系完善,研发端也初步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但产业仍面临产能结构性过剩,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研发创新投入不足等多重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运用系统、创新、法治、底线思维,通过推动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提升出口质量、优化农药登记与生产经营监管、强化管理能力等举措,助力农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钱旭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钱旭红院士从思维方式切入,结合哲理、史实与传说,揭示老子理论及思维的现代性与未来性,并探索其与农药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路径。他指出,古代炼丹术作为化学、医药的重要源头,蕴含的实验思维与物质转化智慧,与现代农药研发的核心逻辑相通。钱院士聚焦老子思维与宏观量子效应的相通性,列举玻尔、汤川秀树等诺奖得主受老子思想启发的案例,阐述了量子 “波粒二象性” 与老子 “无有二象性” 等理念的契合,以及量子思维带来的认知革新。结合当下农药行业发展需求与未来趋势,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可指导农药学科融合,推动农药研发更贴合生态规律,为农药产业创新与产品制造赋能,为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宋宝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
宋宝安院士围绕绿色农药与生物安全展开论述,明确创制绿色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且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在环境生态安全层面,绿色农药整体风险较低,对家蚕、蜜蜂、蚯蚓及水生生物多呈低毒特性,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但部分品种仍存在高毒情况,需合理规范使用。健康风险方面,绿色农药具备蒸气压低、残留易降解的优势,对哺乳动物的急性与慢性毒性均低于传统农药,生殖发育毒性也不明显。膳食风险评估显示,绿色农药残留量多低于最大残留限量。但是,国内外在农药膳食风险评估、毒理学试验及环境影响试验方面存在差异,未来扔需加强科学普及,提升大众对农药的科学认知。
吴进龙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综合审评处处长
7月15日,农业农村部令2025年第3号发布,对《农药登记管理办法》等多部规章作出修订。其中,《农药登记管理办法》的修改涉及20余处,该部分修改内容将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吴进龙处长表示,此次修改主要基于三方面现实需求:一是主动适配农药产业发展新形势,为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市场格局优化及监管标准提升提供制度支撑;二是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规范日常管理,针对性解决申请人与代理人管理、申请资料报送与转让、登记证换发、验证试验等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三是将“轻微瑕疵可补充资料”“再次申请快速评审”等经实践检验的利企便民举措,通过规章形式固化为长效机制。整个修改过程严格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原则,确保制度调整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许世卫
农业农村部农业监测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许世卫研究员系统剖析了世界农业视角下农药需求的演变逻辑与内在规律。从全球农业格局来看,当前正经历多维度深刻变革,耕地与水资源供给趋紧,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消耗持续加剧,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压力不断攀升。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与消费国,中国虽在农作物单产和总产上达到较高水平,但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粮食产能持续提升的难度显著加大。在多重因素驱动下,农药需求已发生核心转变,未来,农药行业将聚焦四大发展方向——绿色化、精准化、智能化、生物化。其中,全球生物农药市场有望成为行业增长最快的领域,叠加新兴市场农药需求持续升级,将共同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John Mina
先正达集团杀虫剂生物化学团队负责人
John Mina先生首先为与会人员介绍了先正达英国集能山国际研究中心的硬实力——具备从新物质分析、活性成分设计,到工艺放大、生物制剂发现的全链条研发能力,为作物保护创新奠定基础;其次,创新层面,先正达构建 “生物洞察+活性成分创新+数据智能”三重螺旋平台,融合生物学、基因组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技术:借助AI实现新型靶点发现、生成式化学设计及性能预测,依托数字化工具推动研发从经验驱动转向预测驱动,最终开发出兼顾效力、人境安全与成本效益的作物保护产品;最后,展望未来,先正达聚焦合作,推出“Shoots”开放协作平台,旨在汇聚全球智慧,携手攻克农业领域难题,助力作物保护领域持续突破,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胡大龙
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当前化学合成领域存在多维度效率瓶颈,包括合成路线打通难度大,后处理纯化环节耗时费力,流程繁琐且不确定因素多,工作开展高度依赖人员经验等问题。针对这些痛点,胡大龙副总裁指出,晶泰科技以“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为核心思路,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化学合成平台。在数字化层面,借助ELN智能工具,有效减少文字工作、提升协作效率;在自动化层面,依靠反应检测一体机实现高通量反应与自动分析,而后处理工作站可以完成自动化氮吹浓缩、过滤纯化等操作,极大地延展了合成人员的实验能力;在智能化层面,利用 AI模型预测化合物可合成性与反应条件,其预测准确率已经优于部分资深化学家,从而大幅降低了实验试错成本。
于海波
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于海波副总经理系统介绍了安全高效杀虫剂多氟虫双酰胺(实验代号 SY-1877)的研发成果,覆盖关键技术与应用价值。该杀虫剂属于 GABA 别构调节剂(作用机制 Group30),与氯虫苯甲酰胺等传统药剂无交互抗性,可有效破解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抗性难题。室内活性测试显示,其对鳞翅目、缨翅目等35种害虫高效,1.5-3g /亩剂量下蓟马防效优于乙基多杀菌素;且为正温度系数化合物,耐雨水冲刷,对水稻、棉花、蔬菜等多种作物安全。相较于竞品,其对西花蓟马、烟粉虱防治优势显著,未来有望成为主流杀虫剂,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会议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段又生、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李忠、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总工程师杨光亮主持。大会不仅为农药行业从业者提供了深度交流的契机,更构建起助力行业信息互通、资源整合、共谋发展的优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