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作者:农药科学与管理 杨益军 2025/10/24 14:52:37
原标题: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建议来源:《农药科学与管理》2025年第9期作者:安徽中农纵横农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杨益军 吴江 赵小枚时值新冠疫情后时代,随着全球农药供应链恢复如常,市场去库存结束,行业进入新一轮规模性产能扩张,市场供给过剩加剧,叠加农药上下游大宗石化原料及农产品价格处于低位震荡的影响,使得农药原药价格下破历史性低位。行业面临盈利情

原标题: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来源:《农药科学与管理》2025年第9期


作者:安徽中农纵横农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杨益军  吴江  赵小枚

时值新冠疫情后时代,随着全球农药供应链恢复如常,市场去库存结束,行业进入新一轮规模性产能扩张,市场供给过剩加剧,叠加农药上下游大宗石化原料及农产品价格处于低位震荡的影响,使得农药原药价格下破历史性低位。行业面临盈利情况不佳、景气度在荣枯线以下运行及国内产量的90%需要依赖出口消化等严峻形势,但行业也在蓄积新发展动能,部分企业通过原始创新,工艺优化以及加快布局次新产品,种种现象说明,农药行业正运行在周期性低谷与结构性转型的叠加期。鉴于此况,本文对全球农药市场基本现状做梳理及分析,展望全球未来农药发展新趋势,分析中国在全球农药产业中的地位和角色,探索农药两个市场新发展方向和提出发展建议。文章旨在为经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主体和计划出海的企业发展做借鉴和参考,文章采用了行业内权威数据和信息源,为分析内容和观点提供了数据(信息)支撑。



01

全球农药行业的现状


1.1  美国发起关税贸易战、经济环境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加,农药行业迎来调整


美国发起关税贸易战,一度滥用关税措施,大幅度提高中国产品进口关税,我国农药行业也受到冲击,一些以出口美国为主的中小企业,订单量骤减,经营陷入困境,短期内贸易战加剧了行业洗牌,长期会倒逼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市场多元化及技术创新;此外,国际贸易关税制度不稳定,导致强烈的碎片化预期,全球化将发展为多级化,给未来经济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


2024年,全球农药行业经历了“寒冬”。在采购低迷、整体价格低位震荡及政策监管趋严的多重压力下,2024年农药市场(农用)结束了连续7年的增长,销售总额预计下降6.3%,降至700.61亿美元;农药非农市场亦出现调整,全球非农市场销售额为71.34亿美元,同比下降10.66%(图1)。


(数据来源:AgbioInvestor)

图1  2013—2024年全球农药行业销售额(百万美元)


1.2  天气、价格、货币以及库存和采购新模式等对市场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据AgbioInvestor统计,全球农药使用量2024比2023年同期下降3.4%。据中农纵横的监测,核心市场遭遇极端天气条件影响了需求,包括:亚洲、南美部分地区和欧洲麦类种植区。如:印度不稳定的季风及澳大利亚、中国的炎热干燥天气;巴西大豆作物受到南部地区因阴雨天气的影响而推迟收获,雨水和洪水中断了大豆的再种植;欧洲冬小麦因暴雪天气影响了作物的生长,俄罗斯的极端干旱条件导致大片地区重新种植。


此外,农业经济运行环境受到负面影响,如国际主要货币利率下行、局部市场货币的汇率波动导致借贷成本高;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跌和投入成本高,导致种植业收益下行。


2024年,北美农化产品高库存水平对价格产生抑制作用,大多数地区的高库存阻碍了农产品涨价,也波及农药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叠加致使2024年市场下行(图2)。


(数据来源:安徽中农纵横农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图2  2013—2024年需求量、价格及货币等因素对全球植保销售额的影响(%)


近两年,市场渠道商及终端用户采购较正常年份推迟明显,并采取“按需采购”的策略。具体表现为,采购周期后移,如用户倾向于在用药季节临近时集中采购,而非提前备货。库存压力转移,如渠道商减少库存囤积,将库存成本压力转嫁至生产企业,加剧企业仓储和资金周转压力等。


02

全球农药未来发展趋势


2.1  以粮食安全为基础,农药行业的刚性需求属性在未来依然孕育新机遇


农药行业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产业,其刚性需求属性与行业壁垒共同构成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约1/4农作物遭受病虫草为害,使用农药可挽回30%~40%的农作物损失,农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拉动农药刚需随之持续增长,农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药使用量持续增加。


笔者认为,从长期看,拉美、中东非以及亚洲等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这将是驱动全球农药行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农业对安全性和环保性的需求,为提高农药的高端化和集中度孕育着新机遇。


2.2  从品种间发展状态分析不同品种的需求和机遇


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推广、政府的禁限用政策、不同品种的抗性、次新产品(刚过农药专利期的产品)的进入将给全球农药行业带来不同品种间此消彼长的变化。


政府的禁限用政策对不同品种使用量的变化影响大。如百草枯在中国、巴西、越南、泰国等市场的禁用,使草铵膦和敌草快等替代品在全球使用量增速显著;同时,农药的禁限用也促使更高效、绿色、低毒农药的研发。


伴随转基因作物的推广,草铵膦、2,4-滴等品种在全球使用量的增速在过去3年明显高于其他品种。


针对靶标的病虫草害的抗性变化,使用不同品种的交替或混配方案成为趋势。如:巴西为管理大豆锈病的杀菌剂抗性风险,使用百菌清或代森锰锌等保护性杀菌剂与三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等杀菌剂进行复配或轮换使用管理抗性。


快速进入次新化合物市场,对仿制型公司的盈利空间及市场份额至关重要。提前研发布局、在主要市场登记和有效抢占次新化合物的高利润率市场窗口期,以获得较好的利润,也是一种难得的发展机遇。


2.3  农药市场趋于活跃,产品价格易涨难跌


2024年,农药市场总体库存不断得到消化、产能释放已近尾声,农药价格在2023年基础上总体趋稳,没有再出现大幅度下滑的局面,且下半年市场价格开始呈现逐步趋暖回升态势。2025年一、二季度农药价格得以支撑,烯草酮、百菌清、毒死蜱、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等十几个品种出现不同程度的涨价。预计2025年受农业刚性需求、库存水平趋于合理、极端天气缓解,部分中小生产性企业因成本原因难以与规模企业竞争等多种因素影响,农药市场有望进一步回暖,整体价格也将在稳中有升。


2.4  价格稳定和天气条件改善将对市场有利


尽管在2024年,作物保护市场因不利天气、高库存、货币动荡,销售急剧下降,但笔者预计2025年除北美外全球农药市场需求将获得一定幅度恢复性增长(表1)。


表1  全球作物保护市场预测(单位:百万美元)

(来源:AgbioInvestor及安徽中农纵横农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笔者预估2025年全球农药市场趋于稳定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农药价格稳定,欧洲、亚洲、巴西等地的天气条件有利于种植、美国玉米和巴西大豆的种植面积稳定,库存水平正常化;此外,在北美和欧洲不断有新活性成分推向市场,而带来农药行业的持续增长。


2.5  全球农药市场集中度趋高


国际农化巨头的发展模式已经呈现出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多品种、种药一体化、全球化等特点。历经几轮的并购重组及合并,全球农药市场寡头垄断格局已经形成,以先正达集团、拜耳、巴斯夫、科迪华为第一梯队的4家跨国公司在2024年的全球农药市场占比份额达到近60%,前8家企业市场占比份额达到80%之多。


国际农药巨头的并购整合使长期合作的供应商数量较之前将有所减少,带动中间体和原料药龙头企业获得更多巨头客户订单,市场份额不断提升。随着农药产业链价值重构,具有产业链竞争优势的中间体和原料药企业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地提升。


03

我国在全球农药产业中的地位和角色


3.1  全球农药30强中国企业占19席


自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农药工业迎来极佳的发展契机,企业通过这20多年内生和外延式发展,企业从小变大、由弱转强,整体取得了长足进步。自中国化工在2016年成功并购瑞士先正达和购并整合了安道麦公司,到2024年,中国已有包括扬农化工等19家企业进入了全球农药30强(表2)。一些内生发展的规模企业,如扬农化工、先达股份、中农联合和清原农冠等基本形成仿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格局,主动改变仿制为主的局面,如润丰股份和颖泰生物等生产平台性企业,在全球注册产品数量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业务经营逐步从B端向C端跨越,企业国际市场份额得到稳步提升。


表2  全球植保行业30强,中国军团稳占19席

(来源:安徽中农纵横农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预测。)

注:表格中斜体的为中国企业,① 2024年美元兑人民币年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7.1217元人民币;② 外企数据来自企业年报(植保业务);③ 国内企业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年报;④ 国内非企业上市公司数据来自百强排名;⑤ 括号内为当地货币;⑥ 美国Dennis Albaugh未纳入数据排名,近几年企业销售额在20亿~25亿美元。


3.2  我国农药产量与出口量均位居世界首位,全球对中国农药供应依赖持续增加


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农药生产国和出口国,建成了从农药创制、原药生产到制剂加工等一系列完整的农药产业体系,可生产700多种农药有效成分,年产量300多万t(折百)。


自2022年以来,农药行业新一轮产能扩张进入投产期。据统计局数据,2024年,我国化学农药(原药,下同)产量367.5万t,同比增加37.6%,全球对我国农药依存度>80%。基于次新产品产业转移至国内、产业链完备以及性价比等因素,预估未来这种状况将处于常态。


近年来,中国农药出口持续增长。2024年出口量(按实物量计)约415.72万t(2023年为297.3万t),同比增长约39.83%,2024年我国出口折百量达到205.28万t,同比增长31.79%(图3)。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图3  2011—2024年我国农药出口折百量和金额变化情况(单位:亿元(RMB);万t)


我国农药出口结构逐渐优化。据中农纵横监测,近2年来,国际采购和需求更倾向制剂。2024年我国农药制剂出口实物量和金额双超原药。相比2020年,2024年我国制剂出口比例提升至54%(图4),上升了近12%。近2~3年,我国制剂出口实物量持续增加,说明国际市场更倾向中国货源。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图4  2020、2024年我国原药和制剂出口额变化情况(RMB)


3.3  处于全球农药产业链利润的底端,中国农药工业附加值不高


从全球农药产业链的视角看,跨国公司通过创新机制,控制农药产品的登记与销售渠道的手段去主导市场。中国企业通过与跨国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逐渐发展形成一批规模化的企业,但从全球农药产业链附加值的分配看,中国企业被动定位为国际原药加工和代工等服务,主动定价能力较弱,中国农药工业处于附加值分配“微笑曲线”的底端(图5)。


图5  农药产业链附加值分配的“微笑曲线”


当前,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需求不振,粮食价格低位徘徊等因素叠加影响,农户偏向压低农业投入品成本以平衡收益。业内企业以价换量维持市场份额,多数品种进一步下跌至成本线附近徘徊。如,2024年我国35家农药类上市公司销售收入虽然为1,932.73亿元,但归母利润仅为28.97亿元,行业归母利润率1.50%。我国农药行业进入微利周期、企业整体盈利艰难。


04

国内及国际市场发展分析和应对建议


4.1  国内市场发展分析和应对建议


4.1.1  政策趋严,加快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在新环境下,农药制造企业面临着政策倒逼转型、市场深度内卷、技术迭代加速等多重压力。2025年国内农药监管趋于严格,推动行业加快升级转型。在产能限制与淘汰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将草甘膦、草铵膦等28种农药生产装置列为限制类,禁止新建并限期改造,淘汰了43种高毒农药。在登记与生产规范方面,农业农村部推行“一证一品”政策,要求同一登记证仅能标注一个商标,打击借证、贴牌等行为,预计实施后将有效减少市场同质化产品数量,减少无序低效竞争。


农药行业环保政策将推动行业向绿色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加强对高毒农药(如磷化铝、氯化苦)的管控,开展“绿剑护粮安”执法行动严查违法行为,并推动农药电子证照应用。预期未来,农药行业经历一定时期的产能优化、整合阵痛后,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将逐步退出。“一品一证”等政策的逐步推进将推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继续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4.1.2  技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原药生产基地,行业正朝着技术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尽管当前面临激烈的“内卷化”竞争,建议企业加强原药和制剂的研究开发,通过产品路线优化、工艺改进、生产集约和配方升级等措施提高产品品质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加强农药创制投入及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不断探索新的作用靶标和先导化合物,引入人工智能辅助研究设计,持续研发具有全新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的、符合法规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品种。在供给端,建议企业间在技术方面的竞争将更加聚焦在以下3个维度:新型农药研发、先进合成工艺、更安全环保生产技术,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4.2  国际市场发展分析和应对建议


4.2.1  以技术创新、绿色发展、品牌赋能为核心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绿色农药创制研究呈快速发展,先后创制了多个绿色农药新品种,我国农药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通用名获批的中国创制农药同步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创制75个活性成分,多数为对已有农药品种或化合物的局部修饰或直接开发应用,其走向国际市场并实现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难度较大。在新发展时期,建议研发主体以全新作用机制和全新分子骨架的农药新品种、高端剂型和生物农药为发展主研方向,加快纳米农药、RNA农药等前沿技术突破,搭建农药国际登记服务平台,缩短海外市场准入周期,全面实现产业化发展。


国际农药市场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欧盟计划到2030年将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50%,全球生物农药市场份额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中国农药出口以传统化学品种为主,面临“双碳”目标与生物技术替代的双重压力,建议绿色转型引领行业升级。


我国农药出口产品仍以贴牌为主,仅有先正达、润丰股份、安道麦和科赛等在海外用药终端打造自有制剂产品品牌,建议更多的企业将产品从B端走到C端,构建国际本土化运营门店和平台,下沉服务和增加黏性。相信在不久将来,在全球的田野上看到更多中国企业的自营品牌。


4.2.2  深度参与国际规则事务,国际竞争力将增强


积极参加国际规则的制修订,提高国际话语权。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接轨者、重要参与者转变,通过主导国际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熟悉新规则、新标准的制订程序和意义作用。将我国行业的现实要求和意见充分反映并力争体现到国际规则中,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抵制明显不合理且对我国农药发展不利的条款和建议,切实维护国家利益。2026—2030年,随着国内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国际产能合作深化,中国有望从农药出口大国迈向技术输出与标准引领强国。


05

结 语


通过分析全球农药行业发展的现状,我们认识到现阶段为全球农药市场调整期,如内部产能结构性过剩及消化预期,外部市场环境变动,尤其是美国市场关税战的扰动、经济环境多变以及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也受到极端天气、价格、汇率以及采购模式的变化。许多因素叠加变化对销售额产生影响,企业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变化,区分利弊,因势利导,做好中长期经营战略部署和短期应对策略。虽然当前行业迎来调整的巨大挑战,但行业向上发展的趋势并未改变,可谓挑战和机遇并存。面对此阶段的市场情况,企业应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对老产品升级和新品迭代;向快速发展的市场渗透,提高市占率。通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农药工业发展成绩斐然,目前,全球农药企业30强我国占据了六成,但我国农药工业仍处于产业链附加值的低端,以代工和贴牌为主流。创新是破局的不二法宝,但创制新农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配置许多资源,包括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但并存失败的风险,因此,国家的支持是必要的。随着龙头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具有实力的企业主导创新是必然趋势。此外,通过并购和品牌发展亦是我国农药行业核心的发展模式。


展望全球农药行业发展新环境、新趋势,中国农药工业发展的战略核心是“创新化、绿色化、智能化及国际化”,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领,推动我国从“农药大国”向“农药强国”转变,实现粮食安全、环境友好和产业竞争力的平衡综合发展。未来需持续加强原创研发、深度开发国际市场,塑造国际品牌,使中国农药行业真正融入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