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登记产品氟吡菌胺,其产品引爆点如何打造
氟吡菌胺是由德国拜耳公司开发的一种结构新颖的吡啶酰胺类杀菌剂,英文通用名为Fluopicolide,其作用机理独特,主要是干扰类似血影蛋白的蛋白与其他组分的结合,破坏细胞骨架,从而影响有丝分裂。广泛登记用于蔬菜、果树等作物,用于防治卵菌门真菌引起的霜霉病、疫病、晚疫病、猝倒病等的重要病害。
图1 氟吡菌胺结构式
该有效成分由阿方蒂农科英国有限公司研发,并由该公司于1999年在中国申请专利,2003年授权,后因该公司被拜耳收购,氟吡菌胺产品专利权人变更为拜耳公司,该专利在国内已于2019年2月到期。经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截止2022年5月,氟吡菌胺共登记57个产品,其中混剂50条,其中2021年之后登记产品达30余个,可见氟吡菌胺是近年热门登记产品。那么,如何找到氟吡菌胺的引爆点,这或许是企业更加关心的问题。本文就此简要分析氟吡菌胺相关产品或技术的空白点,进而为企业寻求研发上的突破提供参考。
(1)氟吡菌胺保护性好、渗透性强,对卵菌真纲菌病害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能从植物叶基向叶尖方向传导。
(2)氟吡菌胺对环境安全,在水表面基本不挥发,在土壤中属于中等移动。对鸟类、藻类、蜜蜂、蚯蚓等为低毒。
(3)独特作用机理使得氟吡菌胺具有优良性状,并与其他的杀菌剂没有交互抗性。
(4)对作物和环境安全,特别适用于优质、绿色蔬菜生产。
2005年,拜耳在中国、英国、韩国等地登记氟吡菌胺,2008年在美国和日本等登记(表1)。2006年正式上市,上市后2009年的销售额不足0.30亿美元,2011年销售额上升至0.45亿美元,2012年销售额0.60亿美元,2007—2012年的销售额年平均增长率达64.4%。随着氟吡菌胺化合物专利届满,氟吡菌胺产品的登记数量直线上升,截止2022年5月,氟吡菌胺在我国共登记57个产品,其中有6个原药产品(表2)。
表1 国外部分氟吡菌胺登记产品
表2 国内氟吡菌胺原药登记产品
研究显示,氟吡菌胺在1998—2005年期间,专利申请的数量较少,2005年之后,数量逐步增多,于2015年达到顶峰。其中中国、美国、欧洲、日本为主要的申请国家,提出的专利申请总量占全球申请总量的73.2%。申请较多的企业主要为巴斯夫、陶氏益农、拜耳,国内企业陕西美邦、柳州市耕青科技和广东中讯就氟吡菌胺专利申请也较多。就专利内容方面,国内关于氟吡菌胺的专利申请主要以组合物为主,即氟吡菌胺与其他活性成分的复配。其次的研究方向是涉及氟吡菌胺的制剂研究,另外还有少量专利涉及氟吡菌胺的新的用途(包括新扩展的防治对象)以及制备方法。
图2 专利申请情况(来源:杨凌云等,2019)
表3 国内主要企业专利情况
辣椒疫霉:王秋月等研究表明,氟吡菌胺与甲霜灵、霜脲氰、烯酰吗啉、丁吡吗啉、嘧菌酯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但辣椒疫霉菌对氟吡菌胺具有一定的抗性风险。因此,氟吡菌胺的连续使用会导致抗药性群体的发展,生产上使用时应与无交互抗性的药剂混合或交替使用。
黄瓜霜霉病菌:王文桥等研究表明,河北省和山东省黄瓜主产区的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吡菌胺已普遍产生了低度抗性,平均抗性倍数为5.86;所有供试菌株的抗性频率为51.89%,其中低抗菌株及中抗菌株分别占36.18%和15.71%;平均抗性指数为0.34,每年检测的抗性频率、抗性倍数及抗性指数呈增长趋势,且随着监测区域的变化而变化。
马铃薯晚疫病菌: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马铃薯一季作区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敏感性趋于下降,普遍产生低水平抗性,平均抗性倍数为3.45,平均抗性指数为0.48;所有供试菌株中抗性菌株频率占90.80%,其中低抗菌株占90.35%,2016年首次检测到3株中抗菌株。
将复配组合物或者复配制剂布局为研发和专利的重点方向:以拜耳为例,拜耳涉及氟吡菌胺的农药登记产品不仅包括氟吡菌胺原药和制剂,还包括两个复配产品:乙铝·氟吡胺、氟菌·霜霉威,并且同时也申请了专利ZL02805989.1和ZL02805988.3分别保护这两个混配产品,二者保护期分别到2022年2月12日和2022年2月19日。拜耳通过复配制剂延长了菌·霜霉威也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再者,随着氟吡菌胺抗性增加,复配组合物可以延缓氟吡菌胺产品寿命,防效更好。
新用途也是不容忽视的方向。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对于药物类化合物,其用途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农药产品登记,需要明确其防治对象,在农药销售过程中,也需要在包装上明确记载防治对象。因此,如果有新的农药化合物被研发出来,国内的农药企业也可以在其新用途上寻找突破口。
如果您对氟吡菌胺杀菌剂产品感兴趣,可以从以上2方面入手,把握住开发该杀菌剂产品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