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话三农
者
按
党的二十大正在进行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等话题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和热议。微观三农将连续5天,为读者梳理媒体采访党的二十大代表的有关内容,多视角了解讨论三农相关话题。以下为第1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祝雪兰 “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是我最大的幸福!”今年51岁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祝雪兰有25年党龄,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她带领村民修产业路、架电线网线;组建瑶族文化文艺队、引进公司打造茶旅综合体;建设茶叶加工厂,注册“祝雪兰云雾六堡茶”品牌……这些年来,祝雪兰一心扑在山坪村。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2.1万元。 “能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感到十分光荣、责任重大。我将竭尽所能,继续带领全村人不断发展壮大六堡茶产业,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祝雪兰说。 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牧民 廷·巴特尔 在美丽的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内蒙古阿巴嘎旗牧民廷·巴特尔代表担任了四十多年的嘎查书记和嘎查长。从“全嘎查只有一台收音机”到如今“科技养牧”,廷·巴特尔代表见证了科技为牧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好多牧民现在都开始用无人机放牧,在家里的电视上可以看到草场上的牛羊,需要饮水时他们用手机远程遥控自动提水,打草也都改用机械化了。”廷·巴特尔代表说,“让我们的草原更美好,让我们的牧民生活更富裕,这就是我的初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朱有勇 我住在蒿枝坝村,脱贫摘帽以后,农民的口粮从粗粮换成了大米。但是我们村没有水田,只有旱地。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成功地研发了水稻旱地种植的新技术,实现了水稻上山旱地种植,解决了口粮生产的难题。水稻上山有两个创新点:第一个创新点就是水稻的旱地分蘖。自古水稻都是种在水田里面,一根秧苗变成一棵稻株。我们选育了一系列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在旱地条件下与水田一样,分蘖完成,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个创新点是旱地除草,旱地的杂草比水田多得多,我们根据杂草的生长规律,创建了杂草萌芽期的封草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 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今年云南推广了50万亩,蒿枝坝村推广了405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634公斤,总产28万公斤。蒿枝坝村277人,人均产量超过了1000公斤,饭碗牢牢地端在了我们自己的手中。 水稻上山是我们学习总书记“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的具体的实践。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多的科技创新。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古灶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陆秀兴 走进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古灶村,只见花红水清,村道平坦整洁。村中心公园的树荫下,几位老人悠然自得。说起这些年的变化,老人们打开了话匣子,“原来我们这是脏乱差的‘城中村’,现在是人人羡慕的示范村。古灶有今日,多亏陆书记!” 2018年底,古灶村探索重要事权清单管理制度,村里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四议两公开”;2019年,化解科创园厂房土地纠纷,村民小组集体收入和村民分红大幅提升;2020年,通过司法拍卖程序,回购约5万平方米的物业并顺利出租,年租金收入近千万元……近年来,在陆秀兴的带领下,古灶村陆续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 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后,陆秀兴自我要求更高。加快土地综合整治,科学规划发展空间,推动产业升级,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配套,改善人居环境……平日里,她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还要处理大量家长里短的琐事。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林占熺 作为电视剧《山海情》中农业专家的原型,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代表可谓声名远扬。 “1983年我开始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研究,发明了菌草技术。”林占熺代表回忆,菌草作为闽宁协作的第一个产业,帮助宁夏西海固17500个农户摆脱了贫困,因此也被称为“致富草”“幸福草”。菌草技术还从福建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减贫经验已经传播到世界106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年近八旬的林占熺代表依旧工作在科技报国一线:“我将以党的二十大为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