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病毒病研究进展,正确辨别,早防治
一般来说,樱桃病毒病因引起病害的病毒种类和樱桃品种不同,樱桃树表现出花叶型、蕨叶型、巨芽型、卷叶型和黄顶型等不同的症状特点。
花叶型的症状特点为叶片呈黄绿相间或深浅相间的花叶状,略皱缩,叶片叶脉变得透明,感病后樱桃树生长缓慢,开花略晚;
蕨叶型的症状特点为叶片扭曲呈蕨叶状,通常樱桃植株的上部叶片扭曲严重,呈线状,中下部叶片卷叶较轻,呈管状,病株花冠加厚呈巨型花,并出现不同程度的黄化矮缩;
巨芽型表现为樱桃树体顶部及叶腋长出的芽大量分枝,叶片颜色褪绿变淡,叶芽变大畸形,病株多不能结果或结品质很差的坚硬小果;
卷叶型的症状特点为叶片边缘向上弯曲螺旋呈畸形卷叶状或丛枝状,染病早的多不能开花结果;黄顶型表现为樱桃病株顶部叶片叶色褪绿黄化,叶片变小,叶面皱缩,不定枝丛生 [6] 。
综上所述,樱桃树在感染了病毒后,樱桃树体、叶片、花朵、果实均会表现异常,樱桃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导致树体流胶,随着症状加重,3~5a后造成树体死亡。2、研究进展
对于樱桃病毒病,在大樱桃上研究相对较多。据报道,侵染大樱桃的病毒大约有34种,其中有20种病毒的侵染较多 [2] 。我国目前已经报导的大樱桃病毒有14种,主要有樱桃病毒A(cherry virus A,CVA)、樱桃小果病毒1号(little cherry virus 1,LChV-1)、樱桃小果病毒2 号(little cherry virus 2,LChV-2)、樱桃锉叶病毒(cherry rasp leafvirus, CRLV)、樱桃坏死锈斑驳病毒(cherry necroticrusty mottle virus, CNRMV)、苹果花叶病毒(apple mosaic virus, Ap‐MV)、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 ASGV)、柑橘叶斑点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 CLBV)、李树皮坏死伴随茎痘病毒(plum bark necrosis stem pitting-associated virus, PBNSPaV)、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runus necroticringspot virus, PNRSV)、枣疯病植原体(Candidatus Phytoplasmas ziziphi, 16SrV-B)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等 [7-9] 。
经研究发现,大樱桃病毒种类和带毒率因种植地区和种植品种的不同而不同,如郑玮等运用RT-PCR法在大连市旅顺口区、甘井子区的大樱桃品种“红灯”和“砂蜜豆”上检测到了PNRSV、PDV和ACLSV 3种病毒,其中“砂蜜豆”品种在旅顺口区的病毒侵染率高于甘井子区,但2个地区“红灯”品种病毒侵染率均远低于“砂蜜豆” [10] ;
王文文等在山东和辽宁地区大樱桃“红灯”品种上检测到CVA和LChV-2,检出率分别为60.8%和43.1% [11] ;卢美光等对北京、山东和大连三地的“红艳”、“拉宾斯”、“红灯”等多个大樱桃品种进行田间病毒病调查和采样检测,发现在大连、山东和北京三地样品中均检测到CVA,大连和北京两地样品中检测到PNRSV和PDV,北京地区样品中检测到PBSPaV,大连苗木样品枝条中检测到CGRMV和LChV-1,其中PDV的总检出率为15%,CVA的总检出率为60%,PNRSV的总检出率为35% [12] 。
此外,大樱桃病毒病存在复合侵染的现象,如张涛等通过对西安市的“红灯”、“大紫”、“那翁”等大樱桃品种病毒病调查检测,发现多数为PNRSV单独感染,占81.82%,其余为PNRSV和ACLSV或ASGV混合感染,占12.13% [13] ;曲诚怀等在烟台市牟平区的40个果园共检测到CVA、CGRMV、PNRSPaV、PNRSV、PDV和CMV 6种病毒,其中潜隐性病毒(CVA和CGRMV)检出率最高,达到60%,2种和2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现象普遍,18个检测到病毒的果园中,只有4个果园是CVA病毒单独侵染,2种病毒侵染的果园有12个,3种病毒侵染的果园2个,复合侵染率达到77.8%。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非介体传播和介体传播2种方式,非介体传播主要通过嫁接、种子、伤口、无性繁殖材料等传播,而介体传播是病毒借昆虫、螨类、线虫、真菌等生物体的活动进行传播及侵染,目前已知80%的植物病毒依靠昆虫进行传播,传毒昆虫主要为蚜虫、叶蝉、粉虱、蓟马、飞虱等具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仅少数为蝗虫、象甲等咀嚼式口器的害虫,这些传毒害虫在取食植物的同时进行病毒的传播 [15] 。
经在大樱桃上的研究发现,传播大樱桃病毒的媒介主要有昆虫、花粉和线虫等,其中蚜虫和粉蚧是主要的昆虫媒介 [5] 。张雅雯等通过对烟台市和泰安市大樱桃上8种病毒的潜在过渡寄主和昆虫介体的检测,发现大樱桃园内的商陆、鸭趾草、马齿苋和一年蓬这4种杂草,园区周边的山枣、石楠、板栗这3种植物,以及绿盲蝽和赤须盲蝽2种害虫是大樱桃病毒CMV潜在的昆虫传播介体和过渡寄主 [5] 。
对于大樱桃上其它病毒的传播媒介和传毒方式等还需进一步研究。
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病毒病是危害樱桃产业的重要病害,由于植物病毒多为RNA病毒,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利用RT-PCR法、病毒小RNA高通量测序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快速、高效检测植物病毒,因此,在樱桃产区需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大病毒病的检测,尤其是在研究相对空缺的中国樱桃上。
同时,结合田间调查,对樱桃病毒的发生情况、病毒株系种类、分布和为害特点等进行详实研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减轻病毒病害的威胁,同时也为转基因抗病毒樱桃树的研究奠定一些基础。
植物病毒是活体寄生物,植物一旦染上病毒病,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快速传染,但目前对大樱桃和中国樱桃产区病毒的中间寄主和具体的传毒方式和途径均缺乏系统研究和报道,故在调查和研究鉴定病毒种类的同时,也需要加强病毒传播方式的研究,并且要严格把关樱桃种子苗木的调运,做好检疫检验工作,这对阻断樱桃病毒病的传播有重要作用。
国内外对于樱桃病毒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主要通过培育脱毒苗进行防治 [18] ,因此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方法在樱桃产区建立脱毒育苗繁育体系是从根本上预防樱桃病毒病、保证樱桃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认为需进一步加大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